“楚狂接舆”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孔子下⑤,欲与之言。趋而避之⑥,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接舆:楚国隐士。 ②往者:以往、过去的。谏:劝谏,挽回。 ③来者:未来的。犹可追:赶得上、来得及。 ④殆:危险。 ⑤下:指下车。 ⑥辟:同“避”。
【今译】 楚国的狂人接舆一边走过孔子的车子,一边高唱道:“凤凰啊,凤凰!你为什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事情无法再挽回,未来还可以重新设计。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从政者已经危乎其危了!”,孔子忙走下车,想和他谈谈。但接舆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和接舆搭上话。
【集评】 清·方存之论文章本原:“将狂处描写如生,如鸿飞冥冥,偶留鸿爪,不可得而见之也。”
清·郑小谷四书翼注论文:“一曰欲与之言,复赘曰不得与之言,究莫由定其作何语也。管缄若文写入苍茫,大作感慨,自以为发圣人之蕴。余谓不得与言只可还他不得与言,各以意说,终无当也。”
清·李安溪:“接舆实夫子知己,味其歌词可以当哭。”
清·何义门:“曾点之狂,有茂对时物气象;接舆之狂,但知天地闭贤人、隐而已。此夫子欲与言以广之。”(以上两条见清·于光华论语集益)
【总案】 本文见于论语·微子,写孔子周游来到楚国,遇佯狂的楚国隐者接舆“歌而过”之的故事。春秋末年,社会处于大转变的前夜,礼坏乐崩、亡国弑君的现实更激发了孔子的道德心和责任感。于是他率弟子周游诸侯、四处干君,但结果是游说不成,反而备受冷遇。在这种动荡的现实面前,也有一些不同于孔子,尚“以天下为沉浊”的不与当政者合作的人,接舆就是这类人物中的一个。本文描写的故事,虽然不无巧合之嫌,但它却真实地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和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楚狂接舆”虽然文字很短,但从整体而言,它不仅故事相对完整,而且故事本身极富戏剧性,有悠长的韵味。人物仅有的几个动作描写也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的性格。
-
一自苏梅闭九泉,始闻东颍播新篇。金樽留客史君醉,玉麈高谈别乘贤。十里秋风红菡萏,一溪春水碧漪涟。政成事简何为乐,终日吟哦杂管弦。 作品赏析【原题】:闻颍州通判国博与知郡学士唱和颇多因以奉寄知邵陆经通判
-
作者: 高铁军
-
竹洞何年有,公初斫竹开。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
-
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
-
【原题】:余自东山往金峨住山戒师迎於中涂到上方泉石幽胜有心匠助天巧者因成数语以赠
-
身入青云无见日,手栽红树又逢春。唯留花向楼前著,故故抛愁与后人。 作品赏析著:一作看。
-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
【注释】 选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别材:亦作别才。指诗人要别有一种才能和素质,即形象思维的才能。 别趣:与“理”相对,指诗人和诗歌要有不同于理论概括的别种情趣,有生动的美感形象,而不仅仅是单
-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
师道类名言赏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名言: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注释: 谨: 谨慎, 注重。庠序: 古代地方所立学校名称, 商代叫庠, 周朝叫序。此泛指学校。申: 阐明。孝悌: 孝顺父母为孝, 尊敬兄长为
-
诗歌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 (1)从表达方式上,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①叙事诗 以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描绘人物性格与环境,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 特点:通过刻画典型的生活场面、语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