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歌》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 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 燕语似讥人。
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东风解冻。”东风乃是春天的象征。商歌用“东风满天地”开头,说明春色充盈于天地之间。春风送暖,万物复苏,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陶醉的季节。可是诗人紧接着笔锋一转,写道:“贫家独无春。”这个“独”字用得很有力。本来春天是造化对人类的厚赐,它应该属于所有的人,可是在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中,那些贫苦人却“独无春”。一个“独”字,把贫苦人排斥于春天之外。是因为春风对穷人特别吝啬吗?请听诗人的回答:“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原来大自然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只是因为贫富的不同,那些为了生计而苦苦劳作的人才不能享受到春天的温暖。为了谋生,贫苦人不得不整天背负沉重的柴薪,去换取“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虽然从鲜艳芬芳的花丛下经过,他们也不可能有欣赏一番的闲情逸致。这种情景和富人的踏青赏花形成鲜明对照。连那些在花间呢喃私语的燕子,也好像是在讥笑这些不懂得珍惜春光的人。这是多么辛酸的场面!
这首诗语言朴素明快,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春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此外,作者巧妙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这就使人联想到晋代成公绥啸赋中的一句话:“动商则秋霖春降。”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像商歌这样写“春非我春”(汉郊祀歌·日出入),“愁思看春不当春”(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孟郊长安羁旅行)的诗,在罗与之以前并不少见,但这首商歌着力表现贫富劳逸的不均,就使诗的主题从个人感情的樊篱中跳出来,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诗中所表现的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也属难能可贵。
-
因时省风俗,布惠迨高年。建隼出浔阳,整驾游山川。白云敛晴壑,群峰列遥天。嶔崎石门状,杳霭香炉烟。榛荒屡罥挂,逼侧殆覆颠。方臻释氏庐,时物屡华妍。昙远昔经始,于兹閟幽玄。东西竹林寺,灌注寒涧泉。人事既云
-
惯于长夜过春时②, 挈妇将雏鬓有丝③。 梦里依稀慈母泪④, 城头变幻大王旗⑤。 忍看朋辈成新鬼⑥, 怒向刀丛觅小诗⑦。 吟罢低眉无写处⑧, 月光如水照缁衣⑨。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1931年2月。据
-
巫马子 ① 谓子墨子曰:“子兼爱 ② 天下,未云 ③ 利也;我不爱天下, 未云贼 ④ 也。功皆未至, 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 ⑤ 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
-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
积雪困桃李,春心谁为容。淮光酿山色,先作归意浓。我亦倦游者,君恩系疏慵。欲留耿介士,伴我衰迟踪。更课升斗积,崎岖等铅舂。那将露电身,坐待收千锺。结发空百战,市人看先封。谁能搔白首,抱关望夕烽。子意谅已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古文观止·吴定·示诸生书 道学【1】之名,不
-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
-
《何景明·四箴并序》原文注释与译文 何子曰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听小学古诗词培训心得,内容包括小学生读古诗心得体会,学习古诗后的感想和收获,学习唐诗的心得体会。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