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镛《访中洲》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姚镛访中洲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译文】 冒着濛濛的细雨,来叩竹下的柴门。荷花飘散缕缕的清香,沁入紫色的罗裙。与您把臂相逢,还来不及讨论奇文。先向那碧浪粼粼的水边,俯看倒映水中的白云。
【集评】 今·孙艺秋:“此诗题目名曰访‘洲’,实是访人;虽是访人,诗中重点却是洲中景色;文字上虽从洲上景色着笔,而诗之情趣,则仍在主客之间对生活的默契,心情的交流。”(宋诗鉴赏辞典第1279页)
【总案】 姚镛擢守赣州时,曾令画工为他画了一幅骑牛涧谷间的肖像画,并请郡人赵东野为之题诗。赵东野题姚雪篷骑牛像:“骑牛无笠又无蓑,断陇横冈到处过。暖日暄风不常有,前村雨暗却如何?”可见姚镛这位风流太守的韵致。赵诗说:“前村雨暗却如何?”姚镛这首访中洲诗正是写雨中访友的奇趣。冒雨来寻,荷香沁人。未暇论文,先看白云。全诗突出一个“奇”字,访奇人,论奇字,看奇景,得奇趣,而诗人的奇趣是从“水边看白云”悟得的。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姚镛对政治风云的反复无常似乎早有所悟,他寻求一种像白云一样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罗大经鹤林玉露说:“索郡人赵东野题云云,盖规切之也。居无何,忤帅臣,以贪劾之,贬衡阳,人服东野先见。”我想不仅东野有先见之明,而且从姚镛访中洲诗似乎他亦有自知之明。
-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该词为登蛾眉亭远望,因景生情而作。风格豪放,气魄恢宏。 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
-
广至理章第十二 【原文】 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聪,天下之心为心,端旒[1]而自化[2],居成[3]而不有,斯可谓至理也已矣。王者思
-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
-
名言: 面誉者不忠,饰貌者不情。 注释: 饰貌: 在外表上掩饰的伪装。情: 有真情实意。 句意: 当面说人好话的人不忠诚, 在外表上有所伪装的人没有真情实意。 出处: 汉·戴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
越女新妆出镜心 (2) ,自知明艳更沉吟 (3) 。 齐纨未是人间贵 (4) ,一曲菱歌敌万金 (5) 。 【注释】 (1)酬:酬答。朱庆余:宝历(826)进士,越州(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曾
-
永嘉有高阳公山亭者,今为李舍人别墅也〔2〕。廊宇重复,楼台左右,烟霞栖梁栋之间,竹
-
《崔待诏生死冤家》见于《警世通言》第8卷,题下原注:“宋人小说题作《碾玉观音》。”《碾玉观音》见于缪荃孙1915年影印的《京本通俗小说》,文字与《崔待诏生死冤家》大同小异。缪荃孙在《京本通俗小说》跋语
-
那是我第一次在地铁里听歌。 说起地铁,熟悉它的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宽敞舒适的乘车环境,发音准确、清晰悦耳的报站声音,不受
-
【4324】复原力(〔日〕久世浩司著,程亮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0万字,2018年8月第1版,45元)3章:(序章:理解不安);[1]基础篇:避免
-
【提示】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时为主,国经年纬,谱列汉初功臣143侯世系,反映汉初一百年间的政局变化。从汉初至太初百年之间,有一百三十七侯都犯法殒身或无后亡国,太初以后只剩了五侯,这是当时历史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