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昭 ·汉之季
汉之季,董卓乱。桓桓武烈,应时运。义兵兴,云旗坚。厉六师,罗八阵,飞鸣镝,接白刃。轻骑发,介士奋。丑虏震,使众散。劫汉主,迁西馆。雄豪怒,元恶偾。赫赫皇祖,功名闻。
这是一篇颂扬孙坚讨伐董卓功迹的诗篇。古今乐录云: “汉之季者,言孙坚悼汉之微,痛董卓之乱,兴兵奋击,功盖海内也。”孙坚,曾组织地主武装镇压许昌起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从朱儁镇压黄巾起义军。中平四年任长沙太守,后来与袁术联合攻董卓。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率军击刘表,为刘表将黄祖射死。次子孙权称帝,追尊为武烈皇帝。
此诗开篇从董卓之乱写起。“汉之季,董卓乱”,指出了汉末是董卓构患的时代背景。董卓之乱给当时的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而讨伐董卓是仁义之举。于是诗篇接着写孙坚兴兵讨董之事。“桓桓武烈,应时运”二句,赞扬了孙坚威武的气势,及其讨董是顺天应人之举。“义兵兴”以下八句,则具体地描写孙坚讨董时威武的气势。当时义兵兴起,义兵之旗如云一样地遮天蔽日地竖立,一派威武的气势。那六师深受激励,摆设入阵,严阵以待。很快战斗打响了,箭飞鸣,白刃相接,敌我双方开始了生死的搏斗。轻骑疾驰进发,士卒奋力追逐败北之军,详尽地描绘出孙坚所率义兵讨董的过程,将义兵那英勇战斗,威武的气势描绘了出来,给人一种所向披靡之感。接下的六句,则写这场战斗的结果。那是 “丑虏震,使众散。劫汉主,迁西馆。雄豪怒,元恶偾。”丑虏,是对董卓军的卑称。董卓的部众由于受到孙坚士卒的攻打而大为震惊,四处逃散,随之,董卓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汉初平二年 (公元191年),孙坚又破董卓、吕布,进入洛阳,董卓退归长安。可见孙坚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战果卓著,成就辉煌。诗人这里不仅颂扬了孙坚的义举,而且也深刻地表达了他对董卓之类作乱的憎恶情感,从而也更激起了他对孙坚讨董行为的敬仰之情,为此,诗的最后以“赫赫皇祖,功名闻”来收束,颂扬孙坚的赫赫战功,其功名,传闻天下。
全诗以叙写史实为主,将汉末董卓作乱及孙坚讨董的过程真实而又细腻地描写了出来,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孙坚的颂扬之情。在叙事中寄寓了诗人的爱憎。全诗主要是由三字句组成,显得语言简练,节奏明快,对东吴皇祖的颂扬之旨极好地突现了出来。
-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 ,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4〕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 〔5〕 ,冬则资絺 〔6〕
-
重岩抱危石,幽涧曳轻云。绕镇仙衣动,飘蓬羽盖分。锦色连花静,苔光带叶熏。讵知吴会影,长抱谷城文。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元宵节诗词灯谜100条,内容包括元宵节古诗灯谜,关于元宵节的灯谜,诗词,对联,元宵节的诗词、对联、灯谜。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2、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3、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4、白糖梅子真稀奇
-
此篇《水龙吟》作于元末天下大乱、作者尚未遇合朱元璋时。上片诉说未遇明主、难展长才的苦闷;下片通过写故园之思,进一步表现对前途的迷惘和对归宿的寻求。
-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 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礼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 ——《管子·形势》 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 ——《
-
送君返葬石楼山,松柏苍苍宾驭还。埋骨白云长已矣,空馀流水向人间。
-
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路傍凡草荣遭遇,曾得七香车辗来。
-
《学记》是中国古代经学家孔子的经典著作之一,也被称为《大学》。整本书包括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下面将对这四部分内容进行介绍。 《学记》的原文由孔子所撰写,原文用传统的古汉字书写,包括了孔子的经典教导和理论体系。这些原文通过刻意简洁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注释则是对《学记》原文中难以理解或有争议的词句进行解释和注解。注释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和学问。 鉴赏
-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恋爱中的女子的心理活动,她对爱情犹疑,但却执着追求,通过反复的诰问,希望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答复。从女性复杂的心理世界出发描写爱情,可以说是晏几道词作中爱情词的一个特色。词的首句讲到两个人的约定似乎出了问题,男方的爽约,使这
-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率然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