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前途迷惘词作
水龙吟刘基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刘基在元代历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提举等职,因遭排挤,辞官归隐。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刘基应朱元璋之请入金陵(今南京),辅助其成就帝业,成为明代的开国功臣。此篇水龙吟作于元末天下大乱、作者尚未遇合朱元璋时。上片诉说未遇明主、难展长才的苦闷;下片通过写故园之思,进一步表现对前途的迷惘和对归宿的寻求。
上片开头两句总说,首句写环境、氛围,次句说个人处境。作者以天尚昏暗时鸡鸣四起、风雨交加的景象象征元末大动乱的政治形势,以世上无刘表式的礼贤下士的一方霸主慨叹自己怀才不遇、无处栖身的痛苦处境。“鸡鸣”句语本诗经·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旧说这是乱世思君子的诗。刘表,东汉末年人,于献帝时为荆州刺史,当时中原战乱,士民多往归附。词中以刘表指代礼贤下士的明主。“鸡鸣”句所写的虽是自然现象,却是动乱现实的象征。元末,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朱元璋等群雄并起,元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基希望有所作为,却未遇明主,因而深感苦恼,不禁曼声唱叹,感慨系之。
“啼鹃”三句写暮春景象及自己的感受。其时杜鹃鸣叫,落花飘零。词人闻啼鹃而迸泪,见落花而生恨。相传杜鹃是古代蜀王杜宇失国后所化,常悲鸣出血,鸣声如“不如归去”,故前人有句曰“杜宇声声不忍闻”(李重元忆王孙·春词)。闻“啼鹃”而至于“迸泪”,见“落花”而至于“飘恨”,这与杜甫当年身陷安史乱军占领的长安城中唱出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颇为相似,也是时代动乱与身处逆境的客观情况在作者心灵上引起的强烈反应。借“啼鹃”、“落花”诉说自己的主观感受,且以富于力度的动词“迸”与表示缓缓落下的动词“飘”,在生动形象地状物的同时,也极见出词人所受压抑之深与恨情之绵绵不绝。“断魂飞绕”更是一个直接抒情的句子,自诉在“无刘表”可依托的情况下内心苦闷,不断追寻而终归于进退失据的情状。
“月暗”以下七句,词人以作客他乡、登楼消忧的王粲自比。“月暗”、“星沉”写所见,“角声”写所闻。词人在楼头徙倚久之,直至晨光熹微。抬头看天,但见在烟水迷离的天幕上,月色渐暗,星光渐淡,同时听到了报晓的号角声,角音清亮,余音袅袅。“暗”字、“沉”字表动态,都有一个时间过程,暗寓词人长夜无眠这一事实。在一夜将尽时,词人不禁自问:今夜里又添了多少白发?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往依刘表十多年,不受重视。曾登上麦城(故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城楼,作登楼赋,倾诉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需要说明的是,词人在这里只是从怀才不遇的角度以王粲自况,并无贬抑刘表的意思,也就是说,与前面将刘表作为礼贤下士者的代表的说法并不矛盾。
下片紧承“登楼”意,先用八句写远望乡关、欲归不得的苦闷。这又分三层:“极目”二句说,放眼望去,目光被远方呈螺形发髻的青山挡住了——看不到故乡;“几回”三句说,做过几个好梦,梦中随风向故乡飞去,又被远方的青山隔断——梦中也回不了故乡;“宝瑟”三句说,转而想借助音乐寄写乡情,无奈天气太冷,瑟弦僵硬,手指也不听使唤,无法鼓瑟吹笙,只能目送飞鸿直到它在视野中消失,以此聊寄乡思。“被渠遮了”的“渠”是代词,相当于它,指青山。
结尾三句,从所写到的“阶”、“庭”看来,此时词人已从楼上下来,正在庭院中、台阶前踯躅沉思。他见到的是长上了台阶的莎草以及长满庭院的绿树。“莎草”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多生于湿地或沼泽中。“侵”字有长在不该长的地方的意思。莎草之得以“侵阶”,当是门庭冷落、人迹罕到所致。末句“不知昏晓”,在词中有写实与象征两重意思。从写实一面说,意谓浓阴遮蔽下的庭院显得很阴暗,以致分不清早晚;从象征一面说,也是时代动乱以及词人内心迷乱、困惑的象征。从结构上看,结尾这三句与篇首的“风雨”句遥相呼应。但“风雨”句是元末大动乱的政治形势的总体象征,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评价,而篇末三句,尤其是末句,转而侧重于词人主观一面的感受,表现了词人在动乱的现实中经历了千回百折的寻寻觅觅之后,对于社会的出路与个人的前途仍然深感迷惘的情状。这种情况,一直要到朱元璋请他出山才告结束。
刘基的这首水龙吟堪称词中的登楼赋。处于画面主题位置上的抒情主人公“登楼王粲”,是作者本人;词中所写的,主要是在楼头的所见所闻所感,但也写到下楼以后的感受;全篇具有鲜明、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些,无不令人联想起王粲的登楼赋。在全篇具有鲜明、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这一点上,此词与登楼赋也很相近,而词较赋似更为突出。如上片以“无刘表”的感慨为中心,诉说自己忧愁、感伤的情状——“迸泪”、“飘恨”、“断魂”;记述自己长夜无眠的见闻——见“月暗”、“星沉”,闻“角声”;并以又添多少白发的自问极言忧伤令人老,以见“无刘表”的忧伤之深。下片转写乡情,所写眺望故乡、梦回故乡、借音乐怀念故乡,以及在无奈时的目送归鸿,也都无不以作者的感情为轴心展开。唯有全篇的结尾处,登楼赋为“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此词则为“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词之于赋,相对较为含蓄些。
-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出处】唐白居易《 望月有感 》 【意思】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全诗】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
-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
-
【题解】 唐代诗人陈子昂(661702)作。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以参谋身分随同武攸宜军反击契丹的进犯。他数次向武进计,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经过蓟丘时,想起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贤士的历
-
君稽首于其臣者,尊师道也;士大夫稽首于非其君者,尊主人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
《君稽首于其臣者,尊师道也;士大夫稽首于非其君者,尊主人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借问江上柳,青青为谁春。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缭绕万家井,往来车马尘。莫道无相识,要非心所亲。
-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 这首诗以一个居家妇女的口吻
-
典源出处 南朝梁 钟嵘 《诗品》:《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南史谢方明传》亦载。 释义用法 谢灵
-
晚函秋雾谁相似,如玉佳人带酒容。
-
一士千金未易偿,我従陈赵两欧阳。举鞭拍手笑山简,只有并儿一葛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悼念朋友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表达“悼念朋友去世”的古诗句,关于“悼念去世好友”的诗句,悼念好友的古诗。《李白墓》唐代:白居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译文:在采石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