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出处】宋·苏轼浣溪沙。 【意思】 初夏时节, 麦子成熟,枣花飘香,那黄白色的小花随着微风簌簌地飘落在路人的衣 帽上。村南村北到处是此起彼伏的缫车声。在村头的古柳树下,一位穿 着粗麻衣服的农人正在叫卖新鲜的黄瓜。这里词人以声音为线索,枣花 簌簌、缫车声声,叫卖声阵阵,好一首优美的田园诗。 注: 缫车,俗称丝车,抽茧出丝的工具。簌簌,形容风吹落叶子 等的声音。 【鉴赏】听得“簌簌”两声,才知道是枣花落在衣巾之上的声音,正走 着,从村南到村北,四面八方都传来了缫车吱吱呀呀的声音。忽而又听闻 叫卖声,原来是披着蓑衣的农汉在古柳之下叫卖黄瓜。此句勾勒出一幅 乡村收获图景,自然纯朴。将三幅农家画面用声音连接起来,词人走在路 上,先听闻簌簌落花声,再闻缫车响,后又闻叫卖黄瓜声。声音连接了三 幅连环画,极有立体感,不仅有画面美更有声音美,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 息,生动地展现出了乡村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也表现出苏轼对宁静自然 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他此时闲适淡然的心境。 【全诗】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①缫(sao骚)车:缫丝的工具。②牛衣:又称牛被,“编草使暖,以披牛体,盖蓑衣之类。”(宋·程大昌演繁露) 【鉴赏1】 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组词中,这第四首最为有名。其主要特点是:别开生面地反映农村生活,意态自然,意境清新,每一幅画面和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词人丰富真切的感情。 词的上阕,作者抓住“落枣花”、“响缫车”、“卖黄瓜”三点来写,把农村的景象点染得鲜明动人。首句为了押韵不按词的意序而改为倒装句。这一句,从飘落的枣花,报知这是春末夏初的季节;也窥见作者行经枣花盛开的路上那种喜悦的心情。第二句,“村南村北”一笔写出农家缫丝的繁忙景象。第三句由景及人,写在古柳树下一位穿着粗布麻衣的老农正在叫卖黄瓜。上阕三句,作者将“落花声”、“缫车声”、“叫卖声”着意渲染,从而构成了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久旱逢甘雨后的喜人景象。 词的下阕侧重写太守自己的形态和行动,通过“酒困”、“欲睡”、“人渴”、“思茶”、“敲门试问”等一系列细节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太守微服简从、俭朴深入、平易近人的为政作风。从太守“求茶”一举,从“敲门试问”四字中,既可以看出词人对村野平民的谦恭口气——作为一州的最高地方长官只是以一个过路人的身份向村野人家求水解渴,又可以看出词人对老百姓的尊重感情——他并不嫌农民的茶具不洁和茶水不净。这在普遍贱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社会里确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清新健朗,文风朴实,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爽朗明快的调子来歌咏新鲜淳朴、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也是这组浣溪沙词的主要艺术特色。从词的发展看,苏轼此举无疑为农村词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鉴赏2】 这是词人在徐门石潭谢雨道上所作组词中的第四首。他以极其喜悦的心情,摄下了这些富于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的风情画。在这些画面中,有农村的繁荣景象,也有词人的生活片断,清新隽永,很有韵致。词的上片,“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写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沿途枣花纷飞,缫车轰鸣,古柳树下,穿着粗布大褂的庄稼汉,正在出卖自己剩余的瓜果。词人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敏感,拍摄了这样一些农村生产生活的侧面,不仅表现了农村的和平幸福生活,而且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感情。这里没有一个欢乐的字眼,但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词人内心的欣慰之情。沈祥龙说:“言愁宜鸣咽悠扬,述乐宜淋漓酣畅”(论词随笔)。正因为词人本诸忠厚,出于性情,而又有绘声绘色的艺术手段,淋漓酣畅地描述了农村中可歌可喜的乐事,所以特别能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下片写词人在途中的生活况味。他以两个偶句,描绘出自己中酒欲睡、冒暑思茶的心态。句意虽是从皮日休的“酒渴漫思茶”脱化而来,但他却丝毫没有掉书袋的意思,而是触事兴感,随手拈来,便把自己此时此地的心境和盘托了出来,自然生成,移之他人不得,移之异地不得。这种生活体验,几乎人人都有,但却很少有人把它艺术的概括出来,只有坡翁用艺术的语言,说出了这种平常的生活体验,使读者“不啻若自其口出”,因而特别感到亲切。结句“敲门试问野人家”,是以“此中人”的身分,出现在普通农民的面前,没有一点官场气。到底是“欲睡”求暂息?还是“思茶”求小饮?词人没有在“试问”中明白地说了出来,但那种平等待人的态度,淳朴存心的形象,却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元遗山说得好:“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新轩乐府引)。这首词就不是“有意求工”,而是如实地描绘了农村的淳厚风俗,抒发了自己爱民的感情。清新质朴,别有风味,创造了词的发展史上前人所未造之境,达到了“不得不然之为工”的艺术境界,因而成为千古的绝唱
猜你喜欢
  • 唐宋散文之李清照《词论》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李清照《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

  • 山乡风云录

    当代长篇小说。吴有恒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月初版。小说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华南山区游击战争,描写由邓祥、文治平率领的一支小游击队进入那横山南区开展斗争的故事。他们以组织租规会、护丁队的形式发动群

  • 王加豪《从勇士城出发:一条历史长廊的剪影与缩影》

    长长的驼队,拖着“叮铃叮铃”的铃响,又一次来到兰州歇了会脚,又一次穿過了那座刚刚兴建了十多年的黄河铁桥。驼队上带着的,有从不远处的

  •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赏析》

    此诗明显是李白赐金还山回到山东单父(现单县)所作,当时杜甫高适与他一同来到这里,当然是李白请客,唐玄宗刚刚给了他不少黄金,沿途也收了不少馈赠,除掉给济州道士们的钱,估计还有不少赢余,后来在这里造酒楼,以及在龟阴买的地大约也是用这笔钱.

  • 白居易《和汴州令狐相公,新于郡内栽竹百竿,拆壁开》全诗赏析

    梁园修竹旧传名,园废年深竹不生。千亩荒凉寻未得,百竿青翠种新成。墙开乍见重添兴,窗静时闻别有情。烟叶蒙笼侵夜色,风枝萧飒欲秋声。更登楼望尤堪重,千万人家无一茎。

  • 清·宋琬《初秋即事》落魄晚景愁苦诗篇

    宋琬才气充沛,作诗往往“举头天外,才许落墨,不愧五岳起方寸语”,故沈德潜《清诗别裁》盛推其诗“以雄健磊落胜”。

  • 《浣花溪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1)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 (2) 、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 (3) 、如琅玕 (4) 、如绿沉瓜 (5) ,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6)

  • 阿山《我的草鞋斋》散文鉴赏

    湘南的衡邵交界处,有一横断山脉,绵延数百里。其最高峰,耸入云端,蔚蓝而深秀。原名野姜山,现名大云山,有人说,此乃南岳七十二峰之

  • 有关于修辞类·顶针续麻格的宋词赏析

    修辞类·顶针续麻格的宋词赏析 【依据】上片平稳。下片首句一顿,以下便顺流而下。叠用“飞絮”接上“落花飞絮”句,顶针接麻格,更显得生动。(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词例】 昭 君 怨 金山送柳子玉 苏

  • 新年悬旧照 孙犁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很爱照相的。中学读书时,同学同乡,每年送往迎来,总是要摄影留念。都是到照相馆去照,郑重其事,题字保存。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一到村庄,对于学生,特别注意。凡是留有学生头,穿西式裤的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