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宋琬《初秋即事》落魄晚景愁苦诗篇
初秋即事·宋琬 瘦骨秋来强自支,愁中喜读晚唐诗。 孤灯寂寂阶虫寢,秋雨秋风总不知。
宋琬才气充沛,作诗往往“举头天外,才许落墨,不愧五岳起方寸语”,故沈德潜清诗别裁盛推其诗“以雄健磊落胜”。
不过诗人一生遭遇,毕竟“丰少屯多”,影响到他的创作,于雄健磊落外,便又“多愁苦之音”(邓之诚清诗纪事)。这首初秋即事,正是诗人落魄晚景中的“愁苦”之作。
题目标明“初秋”,从诗中所述看,又是在沉沉夜分。这对一位老年诗人来说,无疑更多了一重哀冷凄衰之感。起笔“瘦骨秋来强自支”,即以萧瑟的笔意,为自己勾勒了一幅神情索漠的肖像:秋风初起,衰飒满庭。“瘦骨”嶙峋的诗人,正强支赢弱之体临窗而坐。在如此风声淅沥的夜晚,就着一炬摇曳的灯烛执卷诵读或伏案疾书,大抵已是宋琬常年形成的习惯了吧?回想他才气初露的青年时代,值此把笔临风之际,该是何等意气雄迈——那荧荧的烛火,曾照见多少奇文佳句,从他笔底挥洒而出!而当他高中进士、官授户部主事以后,又曾多少次烛灯高烧,神色庄重地端坐窗下,披阅着来自各地的公文?
然而,接着而来的“被诬系狱”、“流寓江南”,很快就将他青春的梦想、半生的追求破碎了!人生本就短暂,又怎经得起这许多祸难的折腾?当宋琬历尽宦海“风涛”,再度在秋气凛凛中临窗执读时,竟已成为如今这样巍巍颤颤,需要“强自”支撑的老人——那“瘦骨”凸露的弱躯,又何堪再对飒飒满窗的秋风!
由此品味诗之起句,便觉在萧瑟的笔意中,实包含着这位暮年诗人“秋来”临窗的几多悲凉和无奈。而随着次句“愁中喜读晚唐诗”的跳出,你还可知道,诗人此刻正在灯下诵读唐诗。但他所读的,既不是“颠风簸海”、豪逸狂放的李白诗,也不是瑰奇雄俊、“气格遒上”的岑参诗,更不是“沉雄博大”、浩荡八极的杜甫诗——这些表现着奋扬的人生意气、高亢的事业追求和热烈的情感渲泄的“盛唐之音”,似乎再也不能激发宋琬的壮心,而只能成为他平生蹉跎和老来潦倒生涯的一种酸辛、苦涩的反讽了。
宋琬现在“喜读”的,恰正是如他的人生一样步入衰暮的“晚唐”之诗,即充满了理想破灭、盛时不再的哀慨和忧思的感伤之作。这其中是否有杜牧那“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的早雁之咏?或是李商隐那“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的感怀之叹?或是杜荀鹤那“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再经胡城县)式的忧时悯乱之慨?这样的“晚唐诗”,当能更契合同样饱经祸乱的诗人宋琬的心境,而引起他的“含思悲凄”和“流情感慨”(徐献忠评晚唐诗人杜牧语)吧?
而且读者须注意;诗人宋琬之“读晚唐诗”,恰又是在“愁中”。则这样的“喜读”,又何“喜”之有!只能在本已撩拂不去的愁思中,更增添几分哀慨和忧伤罢了。此刻“孤灯”幽幽,庭院“寂寂”,连阶下常闻的虫鸣,也久已“寝”声。唯有屋外的秋风,忽又挟带着急骤的夜雨,叮叮地扫过窗、门。但我们的诗人却全然不觉——他是在愁苦的朦胧中睡去了?还是因为“读”诗入神,已完全沉浸在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温庭筠碧涧驿晓思)的酸楚吟哦之中,乃至于“秋雨秋风总不知”了?
这结句当然还可从另一意义上涵咏。一位在宦海浮沉中消尽意气的“瘦骨”老人,带着步入衰秋的不尽“愁”思,在沉沉夜分读那充满感伤韵味的“晚唐诗”。这其间的凄冷和酸楚,幽幽“孤灯”虽然照见,却只能无语垂泪;阶下的秋虫虽然感受,也只能悄然寝声。倘若“秋雨秋风”能知晓诗人的心境,便不该在这样的夜分飒然并作。但风雨毕竟是无情之物,又怎能理解诗人的凄苦,而从此在窗头静歇?如果诗人之意真是这样,则诗至结句,更将愁苦的诗境,交汇在了一派无可告语的凄风苦雨之中了!
-
酒罢且勿起,重挽史君须。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锺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望清阙,左黄阁,右紫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馀几,多病故人痛饮,此事正愁
-
韩琦的诗平易中见深劲,比较讲究炼意,但与一般的西昆体作家相比,风格又比较朴素。这首诗从水阁入题写九日宴会的兴致。 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写景较工,而以疏淡见长,且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与全诗以意胜的特点很一致。第二句点出九
-
作者: 高益荣 【本书体例】
-
古文观止·郑日奎·游钓台记 钓台在浙东,汉严
-
老舍《大明湖之春》原文 老舍曾在山东济南住过四年,他将山东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济南期间,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和新婚妻子胡絜清住在离趵突泉不远的一所小平房院里。就在这所小院里,老舍完成了《猫城记》、《
-
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宋濂 【题解】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另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等。明朝初年,他担任江南儒学提举,给
-
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 ① 。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 ② ?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③ ?(《列子·杨朱》) 【注
-
苏州吴江地处东太湖之畔,土地肥沃,人文荟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散文之乡”。如今,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座美丽的太湖新城拔地而起。城
-
此曲起首两句,从意义上说是流水对,即出句与对句连续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天上的织机停止了工作,一匹雪白的绸绢从危立的石壁上方高垂下来,寒光闪闪,瀑布的形象既雄壮,又飘逸。“天机”、“月梭”、“石壁高垂”,无不形象恢弘,这就自然而
-
国学名句“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出处和解释
【名句】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 语出宋代石介《题郓州学壁》。水之所以不会干涸,是因为它有源泉;树之所以不能拔出,是因为它有根本。比喻教育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