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答张文潜县丞书》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③。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 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
近见章子厚④言,先帝晚年甚患文字之陋,欲稍变取士法,特未暇耳。议者欲稍复诗赋,立春秋学官,甚美。仆老矣,使后生犹得见古人之大全者,正赖黄鲁直、秦少游、晁无咎、陈履常⑤与君等数人耳。如闻君作太学博士,愿益勉之。“德 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爱莫助之⑥”。此外千万善爱。偶饮卯酒⑦,醉。来人求书,不能复 缕⑧。
〔注〕 ① 县丞:县令的佐官。当时张耒为咸平(今河南通许县地)县丞。 ② “是殆见吾善者机也”:此句是引用庄子·应帝王壶子说的话。“善者机”即生机。 ③ 王氏:指王安石。 ④ 章子厚:即章惇。时任知枢密院事。 ⑤ 黄鲁直:即黄庭坚。秦少游:即秦观。晁无咎:即晁补之。陈履常:即陈师道。以上四人,并见宋史·文苑传六。 ⑥“德 如毛”四句:语出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 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原诗作者尹吉甫是歌颂周宣王能任用仲山甫治国,使国家中兴。 ,轻。仪,宜。我,原指尹吉甫,苏轼用以自喻。苏轼引诗的意思是说,恢复先儒之学,是件大功德,作起来并不难,可一般人却难以胜任,我考虑只有你张耒与黄、晁、秦、陈等人能够胜任。但我老了,已无法帮助你,希望你好自为之。 ⑦ 卯酒:即卯时酒,清晨饮的酒。白居易卯时酒诗:“未如卯时酒,神速功力倍。” ⑧ (犾狌ó罗)缕:详细陈述。
张文潜名耒,和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同游苏轼之门,并称“苏门四学士”。这四人的诗文不仅得到苏轼的指点,并且因苏轼的赏识誉扬而名闻天下。但苏轼却不以师长自居,而待四人如友朋。这封书信就充分表现了苏轼善于奖掖后进的精神。
书中首先赞扬了张耒文章的成就。这赞扬是通过高度评价苏辙(子 由)的文章造诣来体现的。因为作者先肯定张耒的文章和苏辙的文章十分相似,所以赞扬苏辙也就等于赞扬张耒。而对苏辙的赞扬又是拿苏辙与自己相比来论说的。当时的世俗之士认为苏辙的文章不如苏轼的作得好,而苏轼却自谦地说苏辙实在胜过自己。苏辙文章的长处之所以不被人知,是因为苏辙的为人不愿宣扬自己。而苏辙的文章也就有如他的为人一样———“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无疑是在告诉张耒,他的文章也达到了这种境界。宋史·张耒传载张耒“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唱三叹之声”,正是采纳了本文评价苏辙的说法。这对张耒无疑是极大的鼓励。
但作者的深意尚不止于此。他还委婉含蓄地指出,苏辙的文风也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他的黄楼赋就有发聩振聋的雄厉之气。而一些人竟因此赋与自己的文风近似,误以为是由自己代作的,这就特别可笑了。苏轼进而指出,苏辙的黄楼赋也不是在模仿自己,而不过是自己好的文章达到了黄楼赋的水平罢了。作者这里不单是自谦,且有两层深意:其一,作者主张学无常师,文章也没有什么既定的格式,要按照自己的生活感受来写。黄楼赋之所以有雄厉之气,在苏轼看来,正是因为苏辙主观上“欲以警发愦愦者”的结果。这实际是在肯定张耒文章成就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苏轼的这种主张是一贯的。他自评文就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他在答谢民师书中也称赞谢之诗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二,与此相联系,苏轼的自谦表现了他不以文章宗师自居的襟怀。尽管苏辙是他的弟弟,但他充分尊重苏辙的创作个性,所以他绝不会代替苏辙作文章。这也等于对张耒 说:你虽是我的门生,但我也绝不要求你一味学习模仿我和苏辙,你尽管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创作。这就为下段批判王安石“好使人同己”,“欲以其学同天下”张本。所以,这段内容虽重要,但还不是全文的重心所在。
全文的重心在后两段,中心内容是批判王安石利用手中的权力废止先儒之学,以私家之学取天下士的行为,勉励张耒和其他门生一起为恢复先儒之学,“使后生犹得见古人之大全者”而尽力。
宋史·王安石传载:“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本文批判王安石“患在于好使人同己”,“欲以其学同天下”,就是指此而言。苏轼指出,王安石这样作,造成了严重后果:“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作者谴责王安石有背先师孔子的遗则,讥讽其“新义”有如一块盐碱地,只能培植出一片黄茅白苇。
应当指出,王安石的做法虽有片面之处,也因此产生某些流弊,但他不迷信先儒传注,勇于发挥“新义”,也有其可取的一面,而且对促进学术发展也当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苏轼(也包括后来的宋史作者)对此一概否定,未免偏颇。
但苏轼这样作也有他的目的。这封答书作于元祐元年(即公元1086年。王文诰苏诗总案列于上一年即元丰八年底)。是年,哲宗新即位,起用旧党,司马光、章惇等人掌权,苏轼也被召回朝,由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司马光等废止一切王安石所行之法,其中也包括改变其取士之法,取缔王学;同时酝酿恢复先儒之学,立春秋学官。从本文第三段来看,苏轼对司马光等的作法是赞同的。他写这封答书的目的也正是要把这个信息通报给张耒。不仅如此,苏轼当时可能已经向执政者荐举张耒并被采纳了,所以他才能向张耒说:“如闻君作太学博士,愿益勉之。”据宋 史·张耒传,张耒于县丞任后即“入为太学录”,可见苏轼的话没有落空。
这一年,黄庭坚在朝任校书郎,晁补之为太学正,秦观为太学博士,陈师道也为太学博士,可谓人才济济。苏轼再荐张耒,就是希望他和上述诸人一起承担起恢复先儒之学的重任,彻底结束以王氏经学取士的局面。苏轼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未来的事业全靠这批后进去开拓。所以在文章结尾,他特别就此引诗·大雅·烝民的句子,勉励劝诫张耒养德自爱,担起重任,足见他对后进的拳拳护持之心。
全文从评为文之术到论治学之德,环环相生,层层深入;赞扬门生,表白自己,则以评苏辙之文为媒介,采用委婉含蓄式;批判王安石以王氏经学取士,则直斥其非,采用直露式;勉励门生,则采用谆谆劝诫式。章法严整,论说得体,表现了苏文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
王介甫王深甫墓志铭 吾友深父,书足以致其言,言足以遂其志,志欲以圣人之道为己任,
-
【提示】 《天官书》是天文学专史,记载了司马迁本人及其前人对天文学研究的成就。古代人民信奉“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天上的星宿与人间的君臣相对应,也有不同的等级,所以称为“天官”。天空列星划分为五个大区
-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① 。”(《孟子·公孙丑上》四) 注释 ①此句引自《诗经·大雅》。永:永远,长久。言:语气助词,无意义。配命:配合天命。 【译文】 《诗经》说:“一个人要使自己的命运永
-
我们到李市干什么 李市是隶属于常熟古里镇的一个小村落,既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又典型到不能再典型,小桥流水人家,老街旧檐古墙,年轻人
-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
-
《 长沙过贾谊宅 》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
-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特地前去观览大禹古庙。首联巧妙地点出了游览的地点和时令。秋风萧瑟之时,诗人前去游览大禹庙,他举目远眺,只见四周群山环抱,草木幽深,而大禹庙就坐落在这空旷寂静的山谷中,残阳正好斜照在大殿之
-
《诚信忠厚,加于百姓。》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疾风吹猛焰,从根烧到枝。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地虽生尔
-
宋·沈括 2 古人铸鉴 3 ,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