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山吟寄友》鉴赏和赏析
聚如浮沫散如云,聚不相将散不分。
入郭当时君是我,归山今日我非君。
离别是人生一大苦恼,也是古今中外诗歌的一个共题。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写得多么哀婉!但清豁这首诗和世俗的诗迥异: “聚如浮沫散如云,聚不相将散不分”,恬淡而又达观。维摩经.方便品云: “此身如聚沫,不可撮摩。”佛教认为有无聚散,皆是因缘偶合的虚相。韩愈寄禅师诗:“从无入有云峰聚,已有还无电火销。销聚本来皆是幻,世间闲口漫嚣嚣。”
佛教的哲学是看破的哲学。我在这里想寄语年青的朋友: 可以看破,也不要过早地看破。不然,像西厢记长亭送别似的似痴如迷的意境不会有了。佛是出家修行舍身救世的大觉,但佛说学我者死,了此义者,是真知佛。
清豁是佛门比丘,他的 归山吟寄友 后二句 “入郭当时君是我,归山今日我非君”进入了更高的般若境界。我的粗浅体会,这二句至少包含浅深两层意思。以浅的意思来说:“入郭”和“归山”相对,入郭,凡俗也; 归山,皈于空门也。入郭处于凡俗,则我和诸君差不多; 归山皈于空门,则我已经蝉蜕了这一副俗骨。
然而这里面更有深一层意思,这深一层意思,却不是仅凭语言文字所能说得清。
“君”、“我”,名相之差别,亦为众生相之差别。难道这两者之间真有什么真实的差别?“君是我、我非君”的诗意,令人联想起洞山良价悟本禅师的悟道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 指月录卷十六) 曹洞宗的祖师洞山大师追寻真理历尽重重曲折,后来偶然经过水边,看见自己水中的影子,恍然大悟。“渠今正是我”,水中之影是我,非但一影,十影百影千影万影皆是我; 但若执一影为我,那就是妄。“我今不是渠”,一影十影百影千影万影皆非我,这里的“我”,可名之为大我、真我。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君、我,亦一亦二,非一非二。
千载以下读清豁上人诗,戏作一诗以和之:
语业千秋散似云,犹教后世说纷纷。
吟诗当日君非我,了意今时我是君。
-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 ② 主人授 ③ 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 ④ 《四库》 ⑤ ,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 ⑥ ,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事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事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黑黍黄粱
-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简傲》注引 《晋百官名》曰:阮籍遭丧,(嵇喜) 往吊之。籍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喜往,籍不哭,见其白眼,喜不怿而退。康闻之,乃赍酒挟琴而造之,遂相与善。《晋书阮籍传
-
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
-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了。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了。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句】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 语出《汉书·食货志上》。富裕人家的田地紧连着田间的小路,贫穷的人却没有竖一只锥子的地方。两句话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时贫与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仟伯:同“阡陌”,田间
-
断桥隔胜践,脱屦欣小憩。瘴花已繁红,官柳犹疏细。斜川二三子,悼叹吾年逝。凄凉罗浮馆,风壁颓雨砌,黄冠常苦饥,迎客羞破袂。仙山在何许,归鹤时堕毳。崎岖拾松黄,欲救齿发弊。坐令禅客笑,一梦等千岁。栖禅晚置
-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
苏轼 孔北海与曹公论盛孝章云:“孝章,实丈夫之雄者也,游谈之士,依以成声……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重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吾读至此,未尝不废书太息也曰:嗟乎!英伟奇逸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