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蒋捷》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每次读蒋捷的这首虞美人,总是会立刻联想到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词把人生斩成两段来说,而蒋词把人生斩成三段来说。
蒋捷的词,题目是“听雨”,但并没有对雨声和听雨的情景作具体的描写,而是通过听雨的不同地点以表现的不同心情,来描述世事的变迁,人生的沧桑之感。
蒋捷把人生分为了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都不一样,所以同样是听雨,地点就会分别是歌楼、客舟、僧庐,但这样说未免把人生说得太悲观了。
少年时期,固然也有歌楼听雨、罗帐灯昏的风流,但未必就没有“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样的英武。
壮年时期,固然有因人生道路坎坷而生的客舟听雨、满耳西风断雁的悲凉,但也未必没有“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辛弃疾鹧鸪天)这样的豪壮。
人老了,“鬓已星星也”,事业未成,心已成灰,看破尘世纷争,便觉僧庐道院,澄心净虑。但也未必不能有“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陆游老马行)那般烈士暮年的壮心。
当然,我们没有这样去要求蒋捷。他生活在宋、元易代的时期,一生颠沛流离,尝尽人生的辛酸。南宋亡后,深受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入元后不受征召,以布衣终老,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吴文英贺新郎·兵后寓吴),大概也是蒋捷晚年生活的写照,此时听雨的心情,和少年,甚至和壮年时都有不同,是可以理解的。我所希望的,是不要让他的这首词,把我们也带进人生的宿命论中去了。
-
小马哥:
-
【原题】:北湖饱饭径寝颓然甘甚殆畴昔所未有也作此以示阿坰
-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出处】唐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 【意思】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全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
-
《 燕歌行 》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
明 ① 入地 ② 中,明夷 ③ ;君子以莅 ④ 众,用晦而明。(《周易·象传》) 注释 ①明:离卦。②地:坤卦。③明夷:卦名,由坤上离下构成,象征光明殒伤。④莅:临;莅众即治众。 译文 离明陷入坤地之
-
这首词是写给善跳《霓裳羽衣舞》的歌女张云容的,描写其舞蹈的美妙姿态。用比喻手法,说舞姿像薄雾声亭亭玉立的红莲,像山岭上缭绕的轻云,像在春风中拂水的柔嫩柳条。全词给人以软美的意象。这是一种典型的软美。杨贵妃的舞蹈艺术、音乐艺术、语言艺术造
-
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桐庐(今浙江桐庐县)人,是唐元和年间诗人章孝标的儿子,早年累次
-
晓阴翳日,正雾霭烟横,远迷平楚。暗黄万缕,听鸣禽按曲 ① ,小腰 ② 欲舞。细绕回堤,驻马河桥避雨。信 ③ 流去,想一叶怨题 ④ ,今在何处。 春事能几许,任占地持杯,扫花寻路。泪珠溅俎 ⑤ ,叹将愁
-
郭东丘墓何年客?江畔风光几日春?只合殷勤逐杯酒,不须疏索向交亲。中天或有长生药,下界应无不死人。除却醉来开口笑,世间何事更关身? 作品赏析【注释】:中天①或有长生药?下界应无不死人①中天:此指天上。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