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作品解读
第四部分百年孤独
小马哥:
安子,我们前面说的都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描写母亲的经典作品,现在我们来说说外国作品中描写母亲的经典作品吧。
注解: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安子:
好。我们先说说名著百年孤独中的母亲吧。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著,其实我在前面的很多次节目中,都想到过这部作品,但是一直不敢解读这部作品,因为它真的是一部巨著。这部作品我看过很多次,每次重读,都对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仰慕不已,他能将如此庞大的历史构架得如此精巧和细腻,我一生恐怕都无法望其项背。
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今天我就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中第一代的母亲,也就是第一代祖母乌尔苏拉做一解读。
看过百年孤独的听众朋友们也许还能记得这个支撑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人物,也就是第一代祖母乌尔苏拉,通过她的辛勤劳作,布恩迪亚家族一度繁华;通过她的善良,布恩迪亚家族一度人丁兴旺。尽管第一代祖母乌尔苏拉的丈夫迷恋实验,荒废事业,并且整个人都变得古古怪怪,但是乌尔苏拉并没有放弃丈夫,也从没有离开过丈夫,而在丈夫死后,她支撑着整个家族,她的身影贯穿了整个家族的历史。
小马哥:
那么老祖母乌尔苏拉究竟是个怎样的母亲呢?
安子:
第一代祖母乌尔苏拉为家族付出了很多,她担负起整个家族的生计,但她不会相夫教子,这也是家族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乌尔苏拉是个伟大的母亲,但伟人也有缺点,她并不是一个没有丝毫瑕疵的母亲。她对孩子缺乏关爱,被世俗道德所约束,极爱面子。她因为近亲通婚而感到愧疚,害怕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孩子,总觉得自己的三个孩子是不正常的。不过谁也无法否认老祖母乌尔苏拉的伟大,在布恩迪亚家族,似乎只有第一代祖母乌尔苏拉生活在现实当中。
老祖母乌尔苏拉是这个家族里寿命最长的,她活了一百多岁,见证了整个家族的兴衰,而在她去世后没多久,这个家族就灭亡了。
注解: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事实上,布恩迪亚家族的兴盛,所依赖的,就是第一代祖母乌尔苏拉。她靠着旺盛的精力与勤劳,操持家业,经营糖果生意,积累财富,建起最豪华、最气派也最坚固的房屋;而她的丈夫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男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则痴迷于炼金术,当一次次实验失败后,他才终于把精力转向教育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识字、学习科学的工作上。
注解:在百年孤独中,第一代祖母乌尔苏拉是整个家族母性的代表,也几乎是整个家族史的见证人。没有她的存在,这个家族就无法延续。乌尔苏拉是家族的支柱,也是家族的始母,具有女性几乎一切的优点。
实际上,乌尔苏拉才是整个家族真正的创始人。她不仅抛弃男性的野蛮与荒诞,真正引入了文明,“找到了她丈夫在失败的远征中没有找到的那条通向伟大发明的道路,”还以“她丈夫那种神魂颠倒的热情”创建家园,解决人类基本生存问题。
乌尔苏拉支撑家族,她反对暴力、权欲、空想、纵欲等消极因素,她努力使后代成为“永远听不到战争、斗鸡,见不到生活淫荡的女人和拒绝胡思乱想的事业”的人。
也就是说,第一代祖母乌尔苏拉,是这个家族的创始人,也是最务实最勤劳的母亲。
小马哥:
这令我想到一句中国俗谚:娶一个好老婆富三代。
安子:
没错。乌尔苏拉一直到老都在劳动,她是财富的创造者,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布恩迪亚家族的存在。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这本巨著中,时间好像只在原地打转,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代男人都起名叫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每一代女人都起名叫蕾梅黛丝和乌尔苏拉;每一个何塞·阿尔卡蒂奥都身体强壮,每一个奥雷里亚诺都充满智慧,而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拥有孤独忧郁的气质。每一代的奥雷里亚诺都喜欢走进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房间,钻研他留下的难以破解的羊皮卷。
读者朋友们有时间的话,一定要读一读百年孤独,当你看到一百多岁的第一代祖母乌尔苏拉把第五代的乌尔苏拉认作自己的女儿、把第六代的奥雷里亚诺认作自己的儿子时,你一定会感叹不已,人的生命即漫长又短促,所有的名利都是过眼云烟,唯有努力活着,让有限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意义,才能像第一代祖母乌尔苏拉一样,永葆生命的活力!
-
楚江复为客。征棹方悠悠。故人悯追送。置酒此南洲。平生亦何恨。夙昔在林丘。违此乡山别。长谣去国愁。
-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古文·前赤壁赋 苏轼壬戌之秋(1),七月既望(2)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贾岛的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上一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下一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
我在松树下询问小童,他说师傅去采药。
只有在这座山里,云雾深重,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宋词典故“兰台公子”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兰台公子 【出典】 《文
-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也。(《军争篇第七》) 【译文】 两军争夺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通过迂远之途达到直接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故意迂回
-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
-
几年油幕佐征东,却泛沧浪狎钓童。欹枕醉眠成戏蝶,抱琴闲望送归鸿。文儒自袭胶西相,倚伏能齐塞上翁。更说扁舟动乡思,青菰已熟奈秋风。
-
张岱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 (1) ,悠悠忽忽 (2) ,土木形骸 (3) 。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 (4) ,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 (5) ,王月生 (6)
-
《史记·萧何追韩信》是一篇叙事文,记述了秦末两大名将韩信和萧何的相识、相知、相敌的故事。通过两人的交往,体现了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文章语句通顺,表达清晰,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