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国主·李煜《相见欢》全诗原文、鉴赏和赏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赏析]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这些自属有目共见。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 可见这所谓 “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 “一波三过折”,全任 “天然”,“不加修饰”,就能成 “文”吗? 诚梦呓之言也。
且说以春红二字代花,即是修饰,即是艺术,天巧人工,总须“两赋而来”方可。此春红者,无待更言,乃是极美好可爱之名花无疑,可惜竟已凋谢! 凋零倘是时序推迁,自然衰谢,虽是可惜,毕竟理所当然,尚可开解; 如今却是朝雨暮风,不断摧残之所致。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为可怜可痛,何止倍蓰!以此可知,“太匆匆”一句,叹息中着一 “太”字; “风雨”一句,愤慨中着一 “无奈”字,皆非普通字眼,质具千钧,情同 一恸矣! 若明此义,则上片三句,亦千回百转之情怀,又匪特一笔三过折也。讲说文学之事,切宜细心寻玩,方不致误认古人皆荒率浅薄之妄人,方能于人于己两有所益。
过片三字句三叠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但 “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于是我想到老杜的名句 “林花著雨胭脂湿”,难道不是南唐后主也熟读杜诗之证吗?后主分明从杜少陵的 “林花” 而来,而且因朝来寒 “雨” 竟使 “胭脂” 尽“湿”,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 “胭脂湿”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有何意味? 他毕竟是艺苑才人,他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 “泪”字来代 “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泪”字已是神奇,但 “醉”也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 “朝来” “晚来”,“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先师顾随先生论后主,以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美中不足在 “恰似”,盖明喻不如暗喻,一语道破“如”“似”,意味便浅。如先生言,则窃以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尽泯 “比喻”之迹,而笔致转高一层矣。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淘尽”之悲,东坡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
-
叶茵《山行》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① 【注释】 ①白鸟:泛指鸥鹭之类长着白羽的鸟。 【译文】 我在山间踽踽而行,眼前是一派陌生的风景。青山不知我的名字,
-
五行居四时,维火盛南讹。炎焦陵木气,橄榄得之多。酸苦不相入,初争久方和。霜包入中州,万里来江波。幸登君子席,得与众果罗。中州众果佳,珠圆玉光瑳。媿兹微陋质,以远不见诃。饧饴儿女甜,遗味久则那。良药不甘
-
老须为老计,老计在抽簪。山下初投足,人间久息心。乱藤遮石壁,绝涧护云林。若要深藏处,无如此处深。
-
祭文赏析·《祭张荣兄文》(王启明) 念吾兄诞生
-
常建这首《宿王昌龄隐居》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下面是原北京大学教授倪其心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此诗题曰“宿王昌龄隐
-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是任何鸟之所不能及。 我们一提起杜鹃来,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在眼底缠绵。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 ① 的化身,但它时而又幻形为薄命的佳人,时而又幻形为忧国的志
-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韩愈·鳄鱼文① 维年月
-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作品赏析【注释】: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原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这两句是说,一个春天我都是在失望和感伤中度过的,如今,这个春季只剩
-
古文·山居斗鸡记 袁宏道余向在山居,南邻一姓
-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 (祓)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