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之围》全文和鉴赏
·刘基·
姑苏之城围,吴王使太宰伯嚭发民以战。民诟曰:“王日饮而不虞寇,使我至于此!乃弗自省,而驱予战。战而死,父母妻子皆无所托;幸而胜敌,又不云予功。其奚以战?”太宰嚭以告王,请行赏,王吝不发;请许以大夫之秩,王顾有难色。王孙雄曰:“姑许之,寇退,与不与在我。”王乃使太宰嚭布令。或曰:“王好诈,必诳我。”国人亦曰:“姑许之,寇至,战不战在我。”
于是,王筑城。鸱夷子皮虎跃而鼓之,薄诸阊阖之门。吴人不战。太宰嚭帅左右扶王以登台请成,弗许。王伏剑,泰伯之国遂亡。
〔选自郁离子〕
●●本篇借历史上越国灭吴的故事,对封建最高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吴王夫差只知饮宴淫乐,不知思虑国事,不防备敌人的入侵,他只知驱民骗民,不知爱民恤民,最后只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对于不把民众放在心上,不体恤百姓疾苦,专在欺诈百姓上下工夫的夫差来说,他伏剑身亡,实在是他最好的应得下场了。夫差的死,形象地告诉人们:人民的信任与拥护,是一个政权存亡的根本。
本篇叙事,重点突出。揭露吴王,重点在他的“饮”、“吝”、“诈”;写老百姓,重点在对“王日饮而不虞寇”的不满,对战死不得恤、战胜不得赏的愤慨。老百姓对吴王的好诈诳,也自有老百姓自己的对付办法,针对吴王的“与不与在我”,老百姓采取的是“战不战在我”,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上骗下,失民心在先;下瞒上,不舍命在后。当政者和老百姓都在互骗互瞒,这种政权怎么能存在得下去呢?本篇的重点,处处围绕着主题写出:失民心者失天下,老百姓是社稷的根本。
本文还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吴王的诈和老百姓的对付办法,用相同的语言结构形成强烈的对比:吴王的做法是“姑许之,寇退,与不与在我”;老百姓的做法是“姑许之,寇至,战不战在我”!吴王只想到“寇退”,却不想:老百姓不与战,寇是退不了的!最后,的确因“吴人不战”而促成了“王伏剑”。为吝啬给百姓赏赐,为不给有功者以大夫的俸禄,以至身死国亡,夫差的愚蠢也真是到了极点了。本篇的第二处对比是越国军队在范蠡(鸱夷子皮)勇猛有力的击鼓声中,奋勇进军,一直打到阊阖门前,而吴国军队却无声无息“吴人不战”。两国士气对比如此强烈,吴国怎能不亡?吴人士气低落、不战,完全是吴国统治者造成的。统治者终日饮酒作乐,平时根本不关心老百姓,即使是战争时期也不给老百姓实惠,允诺的东西只是一张骗人的空头支票,只知驱赶役使老百姓上战场,老百姓为什么要为这样的统治者去卖命呢?为什么要甘心受他们驱使呢?
-
作者: 吴泽永
-
宝剑千金装,登君白玉堂。身为平原客,家有邯郸娼。使气公卿坐,论心游侠常中年不得意,谢病客游梁。
-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
-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作品赏析【注释】:南登碣石阪(一作馆)。
-
讽刺喜剧。陈白尘著。写于1945年10月。全剧除序幕、尾声外,共分三幕,通过两个强盗的梦境,对国民党统治时代的官场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强盗甲、乙在梦中分别充当县秘书长和县长,围绕他们的弄虚作假,
-
【原题】:陪枢密诸丈游赤松迫於还城阻为宝峰之集情见於诗
-
《苟有诚信,无所不通。》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绛纱弟子音尘绝,鸾镜佳人旧会希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
-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五。下面是原扬州大学教授李廷先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诗风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也有“事随
-
壮士篇张华【原文】天地相震荡,回薄[1]不知穷。人物禀常格[2],有始必有终。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3]。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4]?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