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全解析
白居易 其一、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忆江南·江南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忆江南·忆吴宫 忆江南,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闲居洛阳时,年已过花甲,常念于十年前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时的生活,于六十七岁时作了忆江南词三首。首篇“风景旧曾谙”,次为“最忆是杭州”,第三“其次忆吴宫”。 忆江南词调,异名甚多,又作梦江南、梦江口、江南好和望江梅等。据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称:此词乃李德裕为其妾谢秋娘作,故名谢秋娘,后用白居易词而更今名。教坊记所列之曲均为盛唐之前乐曲,此曲也列其中,可见并非李德裕所创。宋以前为单调,五句三平韵,共二十七字。宋后始用双调,上下片的字数、句韵均同单调,只是中间两个七字句,有用对偶的,也有用散句的,不拘一格。如苏轼的忆江南(“春未老”)。 ** * * 这几首词,文辞浅易,不须逐字逐句诠释,略讲如下几点: 一、诠释疑词 旧曾谙——“谙”(ān安),熟悉、熟记。“旧曾谙”,是说对往事熟记难忘。 绿如蓝——蓝,是一种蓼科植物,其叶可制青绿染料。“绿如蓝”,说绿得比“蓝”还要绿。此处“如”与上文的“胜”是互文,均有“胜过”、“强如”之意。 月中桂子——典出南部新书,其中:“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白居易也有东城桂诗自注云:“旧说杭州天竺寺(即灵隐寺),每岁秋中有月桂子堕。”这当然是传说而已。 郡亭看潮——“郡亭”,即杭州衙署内花园里的亭台。“看潮”,此指观看“浙江潮”,浙江(即浙水)流至杭城东南,称为钱塘江,流至东北入海。自海门涌入的潮水十分壮观。杭州阁经:“海门潮所起处,望之有三山。”中秋后三日,其潮势最大。据钱塘侯潮图云:“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正因潮头高,当年白居易躺在州衙亭子上也能看到这奇观。唐时杭州府治在凤凰山右,内有虚白亭,能望见江潮。作者郡亭诗有云:“况有虚白亭,望见海门山。潮来一凭栏,宾至一开筵”。 吴宫与吴娃——吴宫,指苏州,此乃春秋时吴国都城所在地。吴王夫差宠爱美人西施,特为之建宫殿,称“馆娃宫”,旧址在今苏州西南灵岩山上。因而有“吴宫”之称。吴娃,即包括西施在内吴宫美人。“娃”者,美女也。 春竹叶与醉芙蓉——此处的“竹叶”,非指竹之叶,而是一名酒称呼。对于“春竹叶”的“春”字,可有二说。一是春天酿熟的酒;一是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中唐就有不少名酒是以“春”命名的。如“富水春”、“若下春”等等(详见李肇国史补)。 至于“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舞姿之美的形象描绘。按杜阳杂编载:“宝历二年(唐敬宗)浙东贡舞女二人,一曰飞鸾,一曰轻凤,每歌舞罢,上令内人藏之金屋宝帐,恐风日所侵故也。宫中语曰:‘宝帐香重重,一双红芙蓉’。”恐其语有本于此。 早晚——当时口语,并非早与晚之合称,其意同“何时”相似。 二、语译各词 其一、忆江南,写春色 江南好, 江南美, 那风景啊, 往日就已熟悉,永志难忘! 春来了, 百花齐放,已极红艳; 照以红日霞光, 江花红的更红,更为耀眼! 往日,江水原是清澈照人, 春来了,绿波粼粼, 江水绿的更绿,胜似靛青! 这样美丽的江南风光, 怎能不令人追忆? 其二、忆江南,最忆杭州 素来杭州胜景众多, 最令人喜忆的是什么? 最忆的是去灵隐寺搜寻“月桂坠子”—— 秋月澄照,丹桂飘香, 徘徊月下,穿行桂丛, 举头望月,俯首看地,细看慎察, 看那月中有否“桂子”下落? 还忆于衙署虚白亭上躺观大潮—— 钱江观潮,是杭州一大胜事, 早潮、晚潮频频迭起, 最可观者海门中秋大潮: 潮起远处,数百里若素练横江; 近岸观潮,几丈潮头,如卷云拥雪; 其声啊,如雷似鼓。 更可喜的是,这种壮观海潮, 不用远涉,躺卧虚白亭, 就可望见“卷云拥雪”的浙江潮! 这既幽又壮的杭州美景, 未知何年何日获得重游?! 其三、忆吴宫,说西子 追忆江南好风光, 最爱的是杭州; 追忆江南美事多, 难忘的还有苏州的吴宫。 那吴宫啊, 原是春秋时的吴王宫殿, 夫差为西施特建的馆娃宫! 一杯吴酒“春竹叶”, 春意荡漾令你醉; 成对吴娃“醉芙蓉”, 翩翩舞姿惹人迷。 这么美好的日子,诱人的光景, 怎知何时能重逢?! 三、重点鉴赏 白居易这三首词,各篇自具首尾,有其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互有联络,互有照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联章式的诗词结构,显出作者不单是一般词艺技巧的问题,更有匠心独运之妙。一般通行选本只选其首篇,或拣选中首,丢弃尾篇,都是由于缺乏对此的认识。 以下着重鉴赏各篇词中的主要亮点—— 三首词的共同中心点是:追忆美好的往事,怀旧伤时。但它们各有自己的若干特色与闪光之点,其中主要是: 首篇写江南春色。其主要“亮点”藏于物象选择之中。自然界可供选择的具体典型性的物象很多很多。诸如:花草、树木、鸟兽和山岳、湖海等等。而词人既不仿前人丘迟用草长莺飞,杂树生花来写江南春色,也不像后人杜牧那样,以水村山郭、莺啼旗风和楼台烟雨等来描摹“江南春”,而是独选了一个“江”字大做文章。这样,词篇就缀满了江花红、江水绿,着色鲜艳引人。不仅如此,还特意拉上一个“日”与之相衬相映,使其显出“红胜火”、“绿如蓝”,色彩越来越鲜丽。此处这个发光的“日”,却十分关键,因为没有了“光”,五颜六色俱枉然。 次篇最忆杭州。它的亮点在于,择定了“寻桂子”和“看潮头”两个具有杭州象征性的重点物象之后,词人着重于写法上出彩。在“寻桂子”中,重墨写出情与景合,意同境会,把情、景、意、境几者紧紧扣住,不让偏离,不使脱节。言外之意是,作者苦苦寻寻觅觅,其目的就是希望以月落之桂子繁植更多的桂树,给人们洒发更多的幽香。在“看潮头”上,以静观动,静者亦动;由动觅静,动者也静,使其动静互生、静动相制。在此,给人引出一点启示:潮催日暮,潮也催人老,却催杭州胜地生。 末篇还忆吴宫。词人选取了两个物象,即:吴酒与吴娃。其核心却落在“情”上。词中着重写了吴娃的歌舞和吴酒的情意。一般地说,诗词创作总是注意给作品注入音乐美和图画美。在音乐上,不独求得声韵悠扬,而更注重以声传情;在图画上,也不只求得写景如画,而更重视抒情。因为“情”是诗词之根,是诗词艺术的生命所系。细细咀嚼白居易此词的底蕴,就可体知这个奥秘。
-
观作瓶喻 【原文】 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踏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一人舍去,往至大会[1],极得美膳,又获珍宝。一人观瓶,而作
-
朱载堉我平生好说实话: 我养个鸡儿,赛过人家马价; 我家老鼠, 大似人家细狗; 避鼠
-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勿轻用,将何如?愿赐东西府御史,愿颁左右台起居。搦管趋入黄金阙,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世古诗词,内容包括带“世”的诗句,带有世字的诗句,求带世字的古诗词,谢谢。诗句如下:1.不食喧愚嗜,忘言耸世欣 宋 苏轼《减字木兰花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3.幽兰花,
-
【3044】未来简史(〔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中信出版集团,30 7万字,2017年2月第1版,68元)△从智人到智神。分三部分:一
-
[清]蒲松龄落叶不归枝,逝川无回流。飘风吹落日,年华难长留。笙歌无遗响,白杨满榛丘。
-
这是一首送别词。 此词的上片便写情感,写送别。开头三句,“人生无奈别离何”,此是自然之事,亦是情深语,所以无奈者,是人世间终将有别离也,不能不为别离,别离而又无能为,是虽无,亦真不可不为无奈也。即人生中离别是无可奈何的,也是无法改
-
米芾《垂虹亭》 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②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③ 【注释】 ①垂虹亭:在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②洞庭:此处是太湖的别称,并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异哉鱼蛮子,本非左衽徒。连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庐。于焉长子孙,戚施且侏儒。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芼青蔬。一饱便甘寝,何异獭与狙。人间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