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其一)》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①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②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③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释】 ①帘旌:帷幔。迟:舒长之状。②徙倚:徘徊。
③三年:自钦宗靖康元年(1126)至高宗建炎二年(1128),首尾共三年。
【译文】 面对洞庭湖,背靠长江水,夕阳垂地,岳阳楼上帷幔不动,秋气萧森。徘徊在这西蜀、东吴分界处,笼罩湖山的是暮色沉沉。远道来此还把远方眺望,三年逃难换来此番登临。白头人冒着西风来吊古,古老的树、苍茫的波使我无比伤心。
【集评】 元·方回:“近逼山谷,远诣老杜。”(瀛奎律髓汇评卷一)
明·胡应麟:“此雄丽冠裳,得杜调者也。”(诗薮外编卷五)
清·纪昀:“意境宏深,真逼老杜。‘帘旌不动’,乃楼上闲寂之景。”(瀛奎律髓汇评卷一)
【总案】 高宗建炎二年(1128),陈与义避乱来到岳阳,登岳阳楼,眺洞庭湖,感而赋此诗。在靖康事变以前,陈与义已颇有诗名,但那时的诗主要写闲情逸致,如传诵一时的夏日集葆真池诗等。靖康乱起,陈与义仓皇南奔,经历了一番颠沛流离后,才认识到杜诗的伟大:“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陈与义集卷一七)从此以后,陈与义的诗风发生了突变,“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深,乃往往突过古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简斋集)变化的契机在于学杜。这首诗意境阔大,风格沉郁,具有深沉的爱国主义内涵,都酷似杜诗。江西诗派一向从学杜相号召,但黄庭坚等人主要着眼于学习杜诗的艺术,而到了陈与义,又进而学习杜诗的思想精神,这正是南北宋之际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
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东皋春事起。种黍早归田。 作品赏析【注释】:东皋春事起。种黍早归田。(后二句一作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田。)
-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草头珠颗冷,楼角玉钩生。气爽衣裳健,风疏砧杵鸣。夜衾香有思,秋簟冷无情。梦短眠频觉,宵长起暂行。烛凝临晓影,虫怨欲寒声。槿老花先尽,莲凋子始成。四时无了日,何用叹衰荣。
-
龙门在韩城县城北,跨黄河东西两岸,形势如门阙,故名。相传夏禹曾导河至此,凿以通流,故又称禹门。 一道盘空,白云复地; 两山立壁,黄河中流。(王达村) 禹门三级浪 平地一声雷 (集句) 东龙门,西夔门,
-
[宋]张耒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雨多潇潇蚕
-
【名句】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语出宋代梅尧臣《古意》诗。月亮亏缺了,光芒依然不变;宝剑折断了,硬度依然同前。比喻志士仁人不因挫折而改变操守。
-
共作千里伴,俱为一郡回。岁阴中路尽,乡思先春来。山雪晚犹在,淮冰晴欲开。归欤吟可作,休恋主人杯。
-
国学名句“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出处和解释
【名句】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语出《颜氏家训·教子》。才智出众的孩子自然令人喜爱,但愚笨的也应当怜惜他,偏爱孩子的人,虽然想厚待孩子,但更因此使其得祸。说明
-
师道类名言赏析《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清)蒋士铨 不重雄风重艳情, 遗踪犹自慕倾城①。 怜伊几 平生屐②, 踏碎山河是此声③。 【题解】 据说吴王夫差在馆娃宫中以梗梓板建廊铺地,下置大瓮,令西施和宫女着木屐行之,名为“响屧廊”。此诗即据
-
苏洵的《审势》文章中,通过对历史的审时度势,提示人们要像耕耘一样耐心等待时机,不可急于求成。文章深思熟虑,语言简练,展现了苏洵对历史变迁的睿智和洞察力。激发读者思考,借鉴历史规律,面对挫折时保持耐心与信心,这是《审势》给予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