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其二)》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中时。
王昭君的故事是我国传统咏史诗中很广泛的题材。王昭君为汉元帝妃,入选后宫,多年不得召幸。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与汉朝和亲,元帝将昭君赐给他做皇后。临行前,元帝见到昭君容貌动人,后悔不已。唐人咏昭君之作,以表现她不遇的痛苦和永世不得回朝的遗憾为多。
白氏此作写于贞元四年,时年十七。这是诗人集中现存最早的咏史诗。他一生写过很多同情妇女的作品,此诗可看作他创作思想的滥觞。咏昭君诗共两百,两首都在昭君的容貌上作文章。前一首写昭君落入胡尘后憔悴不堪,后一首则描摹她哀求汉使替自己隐瞒容貌衰变的悲态。突出了昭君的归汉心切和作为玩物的低下地位。
白氏此作深得后人推崇,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诗话云:“古今人作昭君诗多矣,余独爱白乐天一绝,……盖其意优游而不迫也。”胡应麟诗薮也说:“语浅意深,语近意远,则最上一乘,……‘汉使却回凭寄语……’三百篇、十九首,不远过也。”其实,诗人立意和语言运用的功力只是一个方面,作品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作者对昭君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对昭君外貌、神情的捕捉和细致入微的描摹。昭君归心似箭,但又担忧汉使泄露了她已不能以容貌取悦汉帝的实情,只得哀告信使,替她隐秘,来实现那十分渺茫的希望。诗歌紧紧扣住这个中心,用昭君的口吻写成,寥寥数语显示出这位任人摆布的妇人难以明喻的痛苦,字里行间,蕴藏着万种悲愁、百般委曲。
咏史之作,往往容易加入议论的成分,而白氏则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并善于旧事翻新,思路别出。载酒园诗话认为此诗从郭震王昭君翻出,而“寄语”则是白氏的设想,不仅“切情合事”,而且为咏王昭君之事辟出了新的艺术天地。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描写草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草的诗句古诗,关于描写草的诗句,描写小草的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南朝宋·刘俣《诗一首》3、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宋·秦
-
作者: 仲跻昆林丰民 【作家简介】艾布·阿拉·麦阿
-
彼美人兮美人已美,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单位里有两个大美人,一双眼洞穿多少世事,也看遍多少面孔的老办公室主任,说:“A和B两个大美女
-
为了捉住狼,应该舍得牺牲孩子的生命。这句俗语的原版应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 过去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人家,常常会遭到狼的袭击,家畜被咬死,甚至连老人小孩也会被伤害。为了保证安全,人们便想方设法去捉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行得正,即使不发命令,群众也自觉地去做;自身行得不正,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愿服从。指领导者以身作则才能树立威信。《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
-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人生意气好弃捐,只重狂花不重贤。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君不见,眼前事,岂保须臾心勿异。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但愿莫忘
-
【3245】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 3万字,1986年9月第1版,2017年3月第21次印刷,28元
-
扫荡残胡立帝畿,龙翔凤舞势崔嵬。 左环沧海天一带,右拥太行山万围。 戈戟九边雄绝塞,衣冠万国仰垂衣 〔2〕 。 太平人乐华胥世 〔3〕 ,永保金瓯共日辉。 这首诗,单夸我朝燕京建都之盛。说起燕都的形势
-
作者: 芝华
-
邑有弦歌宰,翔鸾狎野鸥。眷言华省旧,暂拂海池游。郁岛藏深竹,前溪对舞楼。更闻书即事,云物是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