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渔翁渔妇图》赏析
渔翁渔妇图
清·黄慎作
纸本设色
纵一一八.四厘米
横六五.二厘米
藏南京博物院
黄慎是“扬州八怪”之一,他诗文书画兼善,尤其是以草书入画,独树一帜。
黄慎早年师从上官周,基本功扎实。十八九岁时就寄居在寺庙里发愤作画,刻苦读书。后来他遍历吴越,识见增广,画艺大进。当时他“诗画名大江南北”,作品在雍正年间已经达到“尺纸容缣,世争宝之”的地步。据说他的老师很为他骄傲,曾说:“吾门有黄生,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
黄慎擅长人物画,尤喜画平民百姓,甚至乞丐流民。这些多从活生生的现实中来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扬州的平民生活状态,生动记录了当时社会上的甜酸苦辣。
渔翁渔妇图
渔翁渔妇是黄慎比较喜欢的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渔翁的题材至少从元代画家吴镇那里就已经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与文人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在文人画家那里,渔翁,不再是一种身份、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了高而清的品格: 既自给自足,不求闻达,又充满诗意的观照。那种文人理想主义的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状态,被物化为飘荡于水面之上、扁舟之中的渔夫。
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对封建文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清代扬州的繁荣更是让礼贤之士见识了商品社会的功利主义。市民阶层的形成,商贾与权贵的互融,构成了扬州画派的生活背景。绘画作品的商品化让文人画家们从理想主义的五彩祥云跌落到尔虞我诈的滚滚红尘之中。于是,黄慎笔下的渔夫不再是士大夫理想的化身,而是庸庸碌碌、为生活奔波的贫困老者。你瞧,画中的他竟然只打到一条小鱼。而有意思的是,黄慎为老渔翁配了年轻貌美的渔妇,两相扶携,倒也颇有情趣。但是这种情趣所具有的浓烈的市井气息完全是吴镇他们所不屑的。渔妇将渔翁所打的鱼拿到市场上去换回生活所必需的柴米油盐,这便是黄慎题诗所要表达的内容:“渔翁晒网趁斜阳,渔妇携筐入市场。换得城中盐菜米,其余沽出横塘酒。”没有理想,没有清高,一点儿也不潇洒,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故事。这,便是黄慎这幅作品的现实意义。
-
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夜深起凭栏杆立,满耳潺湲满面凉。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
典源出处 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举子忙。宋钱易《南部新书》卷乙:长安举子自六月以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
-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出处】唐杜甫《 江汉 》。 【意思】意为晚年依然壮心不已,飒飒秋风中并无悲愁意,反倒觉得病体得以复苏。落日,喻指暮年。 【诗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出处】唐
-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作品赏析【注解】:1、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2、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3、沾衣:
-
宋·欧阳修寇莱公在中书2,与同列戏云,“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
-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
-
李白--《哭晁卿衡》 【内容】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赏析】: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
-
前三句如实描写人人皆有的生活经验,登高可以望远。皇宫苑囿百姓无法进去的,其宅地之广大与建筑之豪华难以想见,但登高可以一目了然。诗人登山也一定看到了老百姓破烂、窄小、拥挤的平民窟,也一定看到了熙来攘往的商店街市,但这些同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无
-
李屏山即李纯甫。据《中州集》载:“纯甫,字之纯,弘州人。承安年间进士,仕至尚书右司都事。”《归潜志》称他“喜谈兵,慨然有经世志”“中年度其道不行,益纵酒自放”“唯以文酒为事,啸歌袒裼,出礼法外”。元好问在汴京期间,曾与他诗酒唱和,表现了同声相应、切磋与共的深厚友谊。正大八年(1131),李纯
-
韩愈:燕喜亭记 韩愈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