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
【注释】
选自汉·贾谊过秦论。
斩:砍。
揭:举起。
云集:像云一般集合。
赢粮:背负粮食。赢,担负,肩挑。
景从:像影子一样随从。景,通“影”。
【赏析】
秦国的兴盛经历了七代国君,逾百年之久,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秦国的王霸之业才达到极盛。然而,由于政治失措,统治黑暗,残暴虐民,终于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意思是:斩断木头作兵器,举起旗杆造反,天下百姓纷纷响应,背着粮食投身到起义队伍中,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们,一起战斗,灭亡了秦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率数百疲散之卒,揭竿而起,点燃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灭秦战火。曾经无敌于天下的秦国,便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农民革命浪潮中灰飞烟灭了。想当年,秦与六国争锋时,面对六国众多谋士、战将、百万雄兵,仍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枯拉朽之力,并六国而得天下。然而经营一百多年得到的天下,仅传二世,便由盛而衰,而致灭亡,其失败之快,灭国之速,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人民希望早日结束这种争斗纷乱的局面,休养生息,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秦王朝顺应历史潮流,以一国之力,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得民心,因而纵横无敌,南面而王。然而得天下后,世变时移,秦仍然以兼并战争中那一套手段虐治臣民,致使民不能安其处,官不能安其位,政策失措,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失民心者必然失天下,终于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燎原大火中。
这一句描写秦国灭亡,语言短促,势如疾风,与其迅速土崩瓦解,一落千丈颇相适应。这与前面描写它强盛的语句相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情感上形成了一种巨大的落差。人们从这种落差中,能够引起一种强烈的心灵震荡,令人为之遗憾和惋惜。
-
李贺辞官正值青春才华横溢之时,他对自己的前程抱着无限的希望。谁知遭罹无缘无故的沉重打击,内心的愤慨是可以想见的。他的这首诗和另一首题为《出城》的诗便集中反映了他当时凄哀的心境。 诗的开头两句“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写诗人
-
宋·曾敏行1东安一士人喜画2,作鼠一轴,献之邑令3。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4。旦而过之,
-
《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卷六,迁善崇德类名言
-
秋思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
-
宋词典故·玉斧修月 【出典】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太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尝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复,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蓁窥之
-
《庄子·寓言》是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集,通过动物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寓言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的傲慢和不知足,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读完这篇寓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庄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是一篇值得仔细品味和思考的文章。
-
作者: 郝建国 【本书体例】
-
杨万里 素罗笠顶碧罗檐,脱卸蓝裳着茜衫。 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簪。 南宋诗人杨万里观察事物的能力确实令人折服。你看,他这首《牵牛花》诗,对牵牛花观察描摹得是何等细致。他抓住牵牛花的几个主要特征
-
雨无正 作者: 张若晞 【本书体例】
-
作者: 元文琪 【作家简介】萨迪克·赫达亚特(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