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陈沆
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陈沆
其一
积雪满林屋,没我阶上苔。
三日闭门坐,悄然对寒梅。
谁知先生杖,为我山中来。
其二
七十犹好学,无人知此心。
虚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
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满林。
此诗作于嘉庆二十年(1815),诗人年三十而尚未入仕,后四年即中进士一甲第一。诗人出身书香门第,其伯陈光绪,亦高年好学。燕支山位蕲水县境内,横亘巴水、浠水间,诗人家在此山麓。这两首诗,清幽雅丽,为友人称道。魏源、黄修存评第一首曰:“清幽之韵,总胜从前。”董桂敷评曰:“神韵高绝。”惟于第二首,诸评有争议。董桂敷以为这一首有“味外味”。吴嵩梁评语较晦,曰:“吾无隐乎尔。”似谓审度宜慎。而龚自珍则直言不讳,评曰:“此种稍滑,惧开赝体。”指其第二首,未为入雅,有违正体。于此可见陈诗在好友中之影响。
此选二首,第一首写雪中迎客,第二首写梅下送客。来客本是作者的伯父,是位年事已高的长辈,作者当以敬畏之心谨敬相待,诗题“枉过”、“赋呈”之语,即体现了这一点。尊者屈驾访己,乃谦称“枉过”;为诗以赠上位者,乃恭书“赋呈”:故诗题已明示长幼名份。但伯侄同属风雅之士,相聚赏梅,论学赋诗,于亲情之间,又别有师友之情、知音之交,此中绝无俗儒严守长幼之序的朽腐气味。此正这首诗的本色,亦其可贵之处。
第一首开头两句云:“积雪满林屋,没我阶上苔。”紧扣诗题写“雪中”景。上句大处落笔,写连日山雪,早已白茫茫一片,诗人因是闭门观雪,但见门前山林,身边屋宇,为雪覆盖。下句从细处写,写惟阶前青苔,尽被雪封,雪后已无人行于屋前台阶。雪满林屋,阶苔封没,是写诗人的处境之僻而塞,亦以示诗人之孤寂冷清。诗人关注“阶上苔”之被雪封没,亦其留意于人迹出没、以解冷落无聊的心态流露。第三、四句云“三日闭门坐,悄然对寒梅。”便深一层透露了诗人的这种心态。连着三日大雪,只能闭门独坐,冷静孤寂,惟有悄然静对着院里的雪中寒梅,益显处境之寂静。但为士子者,有寒梅为伴,送来幽香,亦可解人寂聊。故诗人处此既静又雅又洁之境,已尽得风韵之趣。上述四句写足了山雪之景与诗人之心,极尽铺垫,故两句云:“谁知先生杖,为我山中来。”“谁知”一语,直露身处孤静之境的诗人的惊喜之情。试想,大雪封山,山高路险,天寒地冻,而一位年事已高的长者,突然登门来访,解我寂寞,岂又不惊不喜之理?何况,又是专程“为我”,来自雪林的“山中”;何况,又是拄杖而来的老人。诗中突出“先生杖”来,以杖指代先生,别有匠心。杖来山中,固以示伯父年迈,亦以示雪山路险,须借杖步来。但更易引人联想的是,杖击路冰,笃然有声,与前四句写积雪、林屋、阶上苔、闭门、独坐、寒梅等静态,形成对照。炼一“杖”字,颇得诗法。总之,这末两句出,来客的高谊厚爱与长者风度,在诗人心眼之间,较之静对为伴的寒梅,更具高格与风雅。至于从诗人一面来说,亦尽得风雅之趣,所谓“主雅客来勤”,全诗句句在暗示着诗人这方面的品调,无须蛇足。
第二首写梅下送客。从内容上说,是接续第一首诗意。但全诗笔触全在客方描写。伯父年已七十,却为论学之事,冒雪而至,好学如此,令人感佩。但是,伯虽“七十犹好学”,而于俗流村夫来说,却是“无人知此心”的。正因为此,他才将侄儿视为知音。三、四句“虚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就进一步申说此意。伯父为人虚怀若谷,不惜就正于晚辈;但伯父之谦虚,又非不学,他时有高论,令诗人敬服,他亦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诗谓“独许”,并非诗人自我标榜,而是其伯难得论学的知己,故一旦相逢,便畅怀高论,虽为伯侄,而无界防。如此,惟学以重,可见其“好学”的雅兴。世人不解此,而贤侄乃解之,非“知音”而为何者?然于诗人一面来说,来访论学者,是伯,是师,更是畏友。故谓送别,称“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满林。”诗人运用借物写人、移情于物的诗法,以“梅花香满林”的景感,写出对“夫子”上山来访留下的美好印象。雪中梅花,高洁清丽,足可以喻“夫子”的道德文章。此句亦与第一首“悄然对寒梅”句相呼应,自访前至访后,原来悄然静对之寒梅,到今竟然香满山林了。如此结句写出“夫子”的进山来访,给诗人、也是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其学问、人格与情义,都可与梅香之幽远一样长驻人心,令人难忘。诗人借物写人,含颂扬而不直露,既合诗艺之道、风雅之旨,又合彼我身份。
此诗造语简淡,却情味深浓;状形设喻,随景择取,而格高味永,情长韵远。陈沆为诗,讲究锤炼,常几易其稿,然读来不落痕迹,做到了简入深出,无愧乎时人的诗坛大宗之誉。
-
这首词也以景胜,写情较空泛。 “岸柳”二句最为清疏,柳本是绿色,作者用“拖”字则将岸柳写活,移情于物,别具韵味。下句本是写红日照花,而却说“庭花照日”,极言花之红艳。后三句写杜鹃声惊醒美人残梦,顿觉“画屏空”,这乃是人之空虚的反映。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名诗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美丽的冬季景色。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雪花飘落在红墙黄瓦之上,山脉和树木都被覆盖上了洁白的雪。诗中抒发了对雪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藏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首诗呼应了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更体现了对祖国山水的深深眷恋。这首诗让人们感慨于中国的壮美景色,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
【3301】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2 3万字 2016年11月第1版,49元)△本书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化的种种措
-
【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与译文]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就转告他们:我这颗心就象盛在玉制壶中的一块冰那样晶莹透明、清澈无瑕!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清廉自
-
典源出处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 (hui) 之, 日为之反三舍。高诱注:鲁阳楚之县公,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国语所称鲁阳文子也。楚僭号称王,其守县大夫皆称公,故曰鲁阳
-
屈大均曾先后两次北上来到塞外,考察形势,联络抗清志士,谋划复明大计。然而美好的愿望并不能代替现实,大势所趋,历史注定词人不可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壮举。
-
古长沙片鳞彭国梁撰《长沙沙水水无沙》,介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人笔下的世相,谢冰莹写大椿桥贫民窟,田汉写月湖堤小茶馆,严怪愚写又一
-
去国初游宦,从军苦寂寥。愁云带城起,画角向山飘。秋劲方驰马,春寒正袭貂。遥知为客恨,应赖酒杯消。
-
《过勤政楼》是唐代杜牧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官员勤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官员们应该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期望和向往。诗中运用了描绘手法,用简洁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意境。作者通过描述建筑物和景色的美丽,一方面表达了对勤政楼宏伟气势的赞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官员们责任重大的提醒。全诗语句通顺,意义明确,字字珠玑,寓意深刻。杜牧以细腻的笔墨勾勒出勤政楼的宏伟景象,体现了诗人对勤政官员的崇高期望。
-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垒土换缶】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