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释义】弟弟都各在一方,已经没有了家无从知道各自的下落。
【点评】兄弟间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心中。 【鉴赏】兄弟几人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彼此之间也没有消息,家早已 经不存在了,兄弟的生死也难以预知。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当时由于安史之乱,诗人避难秦州,其弟三人杜颖、杜观、杜丰皆分散各 地,相互之间不通消息。在这兵马倥偬的年月,诗人因闻戍鼓,见孤雁独 飞,而引起忆弟之情。此句写出了兵荒马乱的年代,诗人对分散各地的兄 弟的担忧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
【全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 一个清冷的夜晚,耳畔传来了单调的更鼓声,不由让人的心 绪也变得单调、沉闷了。一位孤单的满怀愁绪的诗人,此时正月夜独坐, 头脑一片空白。蓦然响起的更鼓声刹那间惊醒了他,突然,他感到了一丝 清冷,猛然意识到,又是秋令时节了! 在这样一个夜晚,伴随沉闷的更鼓之声,诗人感到了分外的寂寞。这 不,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偌大的天地似乎只有诗人自己孤单地呼吸着 寂寞的空气。不! 不只他一人! 还有秋雁呢! 听,那不是它们欢快的鸣 声么! 可再凝神细听,诗人倍感孤寂了! 那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凄楚地 鸣叫,一声声,都敲打在了诗人本已孤寂的心上! “我”又何尝不想对你略 加挽留了,可只怕我们的相互抚慰只会平添几分凄恻啊! 这样的寂寥,这样的冷落,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仅仅是因为“我”的 寂寞心绪么?不! 是频仍的战乱,它阻隔了行人来往的脚步,阻断了本可 频传的音信,更扼杀了太多的生灵,让空气的每一个分子都饱含了凄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样冷漠与凄凉的氛围就更容易勾起旅人的 思乡之情。白露的夜晚,清露茫茫,一轮明月,朗照天空。清露更添寒意, 朗照的明月却显出几分“朦胧”。明明是同样的清辉洒落,可诗人偏偏觉 得“月是故乡明”,说故乡的月色更皎好! 是什么遮蔽了明月清辉的洒落 呢? 恐怕是诗人孤寂的心绪吧。 仰望这轮明月,诗人开始思家了! 可是,在这看似无尽的战乱中,家 园早已无存! 那就思念“我”那故乡的亲人吧! 可却早已失去了他们的音 信:“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的一腔愁绪无处诉说,已悲慨至无以 复加的境地! 诗人还在作最后一丝幻想,“我”寄封书信试试吧,或许他们 正在我们曾经居住过的某处,焦急地等待“我”的消息呢! 但诗人毕竟又 是现实的,转念间,他又绝望了:“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和平时期尚 且常常寄书不至,何况战乱期间呢! 生死茫茫,世事难料,闭了眼,一任清冷的侵袭……
-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
-
吟哦傲兀,仰晤岩月。遇巘迎崖,银動衲觥T从銍{喁,岸雁臲卼。卧玩我语,聱牙岌嶪。
-
统观欧阳词,如一人而有二面。其艳情词艳得近于淫靡,轻佻俳狎,几乎难以卒读。然如《南乡子》八首,却换了一副笔墨,一洗绮罗香泽,转为写景纪俗之词,全写广南百越少数民族地区风物。读其词,如夏日清风、久雨新晴,心神为之一爽。 这是八首之二,
-
词虽然受格律诗影响而讲究平仄,但在押韵上,由于有音乐 的配合,仍然比较自由。与近体诗比起来,词的押韵可以说是非常 宽的。一般来说,填词遵行《词林正韵》,比《平水韵》要宽很多。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
-
《与章子厚》是苏轼给好友章子厚写的一篇赋诗,赞美了子厚的高风亮节。文章通过对子厚的赞美,表达了苏轼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反映了他拥有卓越的才华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这篇诗词以其深情和真诚打动了人们,成为苏轼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
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西蜀和仲闻而次其韵三首东老沈氏之老自谓也湖人因以名之其子偕作诗有可观者世俗何知贫是病,神仙可学道之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符离道士晨兴际,华岳先生尸解馀。忽见黄
-
《牡丹·牡丹诗》咏牡丹诗鉴赏 丘逢甲东来花种
-
【生卒】:1875—1933【介绍】: 苏联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892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成为布
-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白云生处:指山林的最深处。 坐:因为。 霜叶:经过秋霜过后变红了的枫叶。 鉴赏导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
-
明·浮白斋主人2车胤囊萤读书3,孙康映雪读书4。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 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