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对话——AY.R)(艾青)赏析、读后感和阅读理解答案
煤的对话——AY.R·艾青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你住在那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这首诗写人和煤的一番对话。人煤对话,这是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事情;然而,读了这首诗后,每个人都会承认对话的内容是符合自然发展史的实际的,并会由此引起深沉的思索。
诗人笔下的煤是一个历尽沧桑巨变的历史老人形象。亿万年前,他是一棵树木,所以他的年龄比山大、比岩石大。自从恐龙统治了森林,地壳第一次震动后,树木倒下了,最终被埋到地层深处,变成了今日的煤。诗人借煤的形成,写出了一部自然变迁史,这是合乎科学事实的。树木变成了煤,并不意味着树木的死亡,而不过是物质存在方式的一种变换,因为它原来的物质属性——燃烧并没有丧失,这点也是符合自然科学的物质不灭定律的。
不过,请不要误会诗人是在写“科学诗”。在诗人的笔下,煤已经从自然界走到了人类社会,它具备人的感情,也具备人的理智。它会沉默,它会怨愤,甚至还有希望和祈求。煤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后,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了地层深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它只能沉默无言,怨愤不已。然而,其心不死,其志不灭,它渴望着火的到来,它要把黑暗的底层焚毁,让光明照遍周围世界,同时也使自己在烈火中获得再生。由此可以证明,这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变相的咏物诗,它所咏所礼赞的不是煤,而是人;礼赞的是人的不敢屈辱,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
那么,这个“人”是抽象的吗?不,这个人就是中华民族。我们的民族有着煤一样悠久的历史,经历过如煤所遭受过的灾难,像煤一样地长久地沉默、怨愤过,更像煤一样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并和煤一样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所以可以断言,诗中的煤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果我们知道这首诗是作于1937年春天,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就更会明白诗的主旨所在了。
诗作的思想容量如此之大,但诗人赋予它的篇幅却如此之小(只有十二行),这是因为诗人找到了最能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载体(煤)、表现手法(拟人化)和表现形式(对话)。就对话而言,发问者的问话是如此冷静,不露痕迹,而所得到的回答却是炽烈如火,喷薄而出,两者构成了强烈的反差,激起了感情的波澜,显得更富艺术感染力。
-
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
-
城中楼阁似鱼鳞,不见清风起白苹。试选苕溪最深处,仍呼我辈不羁人。窥船野鹤何曾下,见烛飞虫空自驯。绕郭荷花一千顷,谁知六月下塘春。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海螯要共诗人把,溪月行遭雾雨霾。乡国飘零
-
司马相如 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 (1) 。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 (2) ,亡是公存焉。坐定,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畋乐乎?”子虚曰: “乐。” “获多乎?” 曰:“少。” “然则何乐
-
胡虏潜京县,官军拥贼壕。鼎鱼犹假息,穴蚁欲何逃。帐殿罗玄冕,辕门照白袍。秦山当警跸,汉苑入旌旄。路失羊肠险,云横雉尾高。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今日看天意,游魂贷尔曹。乞降那更得,尚诈莫徒劳。元帅归龙
-
【注释】:
-
金鱼公子夹衫长,密装腰鞓割玉方。行处春风随马尾,柳花偏打内家香。 作品赏析第一首言公子华贵也。注:1:金鱼公子夹衫长,宻装腰鞓割玉方:金鱼公子,谓贵公子也。唐制,三品以上官员,紫衣金鱼袋。鞓,皮带也。
-
【名句】溟蒙小雨来无际,云与青山淡不分 [注释与译文]溟蒙,烟雾弥漫、景色模糊的样子。这两句的大意是:郊野上迷蒙细雨,一望无际;天边堆聚的浮云与若隐若现的青山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难以分辨是云还是山
-
[宋]苏舜钦落月衔栖露乍零,竹间孤唳入青冥。未知蟋蟀缘何事,床下微吟不暂停。苏舜钦善
-
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猿捷长难见,鸥轻故不还。无钱从滞客,有镜巧催颜。
-
【原题】:八年正月天庆节上清宫行香锡庆院御筵日扬辉有非烟非雾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