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题 解】
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及形象生动而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奇美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山川的挚爱之情。本文既是优秀的学术著作,又是优美的文学篇章。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巨著,还是一篇篇美文,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是其中颇具魅力的一篇。郦道元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全文短小精悍,风格流利清新,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
请看开头的几笔,仿佛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者的视线从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一同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
能最好地陪衬出三峡伟岸雄峻的,莫过于一江汹涌飞驰的急流。作者接着选取的,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但他另辟蹊径,没有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风波险恶,而是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出三峡之流不可逾越的湍急!
三峡之美,虽以山高水急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仅仅如此。在它七百里的山山水水中,还回转着无尽的俊姿秀影,恰似一条曲折漫长的彩色画廊,一弯一转之间,向你展现的,都是令人流连的绝美画境。写夏季的三峡,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而写春、冬的三峡,作者注意了江水的清澈,“回清倒影”的“素湍绿潭”,加上“飞潄其间”的“悬泉瀑布”,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而描写秋季的巫峡时,作者则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
细细涵咏,这篇短短的文字,竟把三峡之美表现得何等神奇!它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奇境迭出,而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又构成了它丰满而多姿的性格。它仿佛一直在等待着人们发现它的奇美、瑰丽。这就是绵延大江七百余里的三峡!
-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蛟室泻琼瑰。
-
履第十 【题解】 履卦为异卦相叠(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乾为天;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天下泽,尊卑鲜明,从而以天喻君、以泽喻
-
殿前欢·客中 张可久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 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 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张可久:1280-1348?
-
台湾竹枝词钱琦 竹舍茅檐似画图,疏篱都夹绿珊瑚。 不教夜雨空阶滴,添种芭蕉三五株。 竹枝原为唐时流行于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经刘禹锡谪居期间成功的仿作和改造,遂定型成为一类以描写民风土俗为主
-
风高月暗水云黄,淮阴夜发朝山阳。山阳晓雾如细雨,炯炯初日寒无光。云收雾卷已亭午,有风北来寒欲僵。忽惊飞雹穿户牖,迅驶不复容遮防。市人颠沛百贾乱,疾雷一声如颓墙。使君来呼晚置酒,坐定已复日照廊。怳疑所见
-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出处】唐杜甫《 饮中八仙歌 》。 【意思】李白喝完一斗酒,就能作出 一百篇诗来,喝醉了就在长安街市上的 酒家安歇。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鉴赏】李白才思敏捷
-
若网在纲 ① ,有条而不紊 ② ;若农服 ③ 田力穑 ④ ,乃亦 ⑤ 有秋 ⑥ 。汝克黜 ⑦ 乃心 ⑧ ,施实德 ⑨ 于民,至于婚 ⑩ 友,丕乃 B11 敢大言汝有积德。(《尚书·盘庚上》) 注释 ①
-
【名句】见利争让 ① ,闻义争为 ② ,有不善争改。 【注释】①让:推让,辞让。②为:做,干。 【释义】见到利益争着推让,听到有道义的事争着去做,遇到错误时争着去改。 【点评】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就是高尚
-
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
沙来左手托着一只酒盅大的颜料碗,右手擎着一只笔尖细细的画笔,高挺的鼻尖险些贴上了面前的画布,而手上那些微小的动作幅度却小得如同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