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诗《花沉睡》鉴赏
花睡在窗户里,灯光凝视
窗户呆呆地凝视外面的黑暗
油画无情地展现所托付的内容
苍蝇们静立在墙上思索
花倚着夜,得意的灯放出嗡嗡的光线
角落里的猫纺着睡眠的毛线
炉上的咖啡壶自鸣得意地打鼾
孩子们在地板上说着悄悄话
白色桌布等待某个人
他的脚步从不会登上楼梯
一辆穿透远方沉寂的火车
并不揭示事物的秘密
而命运却按十进位计算着钟的滴答声。
(北岛 译)
白昼过后是黑夜。阳光下的喧嚣渐渐远去,外出的人们䠀着暮霭归家。夜色,细雨润无声地沁入生活的窗户, 在明亮的黑暗里奏鸣着生活的又一乐章。 诗人总爱撩开夜的帷幕,将澎湃的诗情揉入无边的星光, 流入读者的心田。
瞧,这首诗选择的就是“夜”这样一个令人遐思飞扬的时刻。诗的第一节是室内的一幅静物写生。画面里无生命的事物和有生命的生物都被拟人化了:花“睡”着,灯光和窗户“凝视”,油画“无情地展现”,苍蝇“立”在墙上“思索”。静态画面顿生动感,暗示出无人的室内留下了人的生活的痕迹。当然诗人着意写的是静,此节末尾一句点明了这一点:“苍蝇们静立在墙上思索”。强调一个“静”字,而和第二节形成对比,使诗在变化中形成跌宕。第二节写的是“闹”的场景。这种“闹”, 同样借助于拟人化的手法来烘托: “花倚着夜,得意的灯放出嗡嗡的光线”,猫“纺”毛线,咖啡壶“打鼾”。诗中纷纷扬扬的“闹”,有的是物体自然而然发出的,如“炉上的咖啡壶自鸣得意地打鼾”, 有的则是诗人歪曲表象, 只是在心理上感受到了,如“角落里的猫纺着睡眠的毛线”,原本是“角落里的猫静静地睡着了”。这种大幅度的变形建构成一幅动作感很强的近乎荒诞的画面, 刺激着读者的审美感官。在这室内的闹景中,形成和第一节的另一个对比是:不是暗示出而是清晰地出现了人的声音: “孩子们在地板上说着悄悄话”。
同一室内的两幅场景,相似而又处处裸露异质,其道理正如古希腊一位哲人说的,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河流。同理,诗人观察两幅场景不可能处在同一时空下。四维时空如此,人的命运更是瞬息万变,所以有了这样的画龙点睛之句:“而命运却按十进位计算着钟的滴答声。”人依然不认识人自身(包括自我和他人),所以有了仿佛劈空而来的“白色桌布等待某个人 / 他的脚步从不会登上楼梯”。正因为诗人深感命运的不能知和人对自身认识的不可知,所以,与其说诗人哀叹“一辆穿透远方沉寂的火车/并不揭示事物的秘密”,毋宁说他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一辆穿透远方沉寂的火车(意即穿过更遥远的将来),并不能揭示事物的秘密。诗人借助这样的意象,给全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轻纱。它亦可作为理解其诗作的钥匙, 诗人并非要揭示什么,说明什么, 而是充分利用潜意识的可能性,为创造性的想象提供诗的背景。
(戴达)
-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借景抒怀的词作。大约作于诗人抗清失败、削发为僧之后。
-
【名句】粟者,王之本事 ① 也,人主 ② 之大务,有人 ③ 之涂 ④ ,治国之道也。 【注释】①本事:最根本的事情。②人主:君主。③有人:保有人民。④涂:通“途”,途径,办法。 【释义】粟的生产是治理
-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关于珍惜时间的古
-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作品赏析【注释】: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知制诰
-
【4075】通鉴:司马光评史(司马光著,王玮译著,党建读物出版社,10 7万字,2018年4月第1版,32元)△共55题。选取于《资治通鉴》全书一百
-
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移榻向阳坐,拥裘仍解带。小奴捶我足,小婢搔我背。自问我为谁,胡然独安泰?安泰良有以,与君论梗概。心了事未了,饥寒迫于外。事了心未了,念虑煎于内。我今实多幸,事与心和会。内外及中
-
1.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君子拱己以待 ① ,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 ② ,子乃今知其一耳也 ③ ,又未知其所谓也。若大人行淫暴于国家,进而谏,
-
鼓动出新昌,鸡鸣赴建章。翩翩稳鞍马,楚楚健衣裳。宫漏传残夜,城阴送早凉。月堤槐露气,风烛桦烟香。双阙龙相对,千宫雁一行。汉庭方尚少,惭叹鬓如霜。
-
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宋词。
原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主要描
-
[清]龚自珍九流触手绪纵横,极动当筵炳烛情。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这是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