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宋词典故“三宿桑下”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宋词典故“三宿桑下”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三宿桑下

【出典】 后汉书卷三○下襄楷传襄楷上书:“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唐·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释义】 东汉时有“浮屠不三宿桑下”的说法,谓僧人为避免日久生情,在同一地方不连续歇息三夜。后世常用“三宿桑下”或“三宿”表现眷恋之情。

【例句】 ①君家玉雪花如屋,未应山下成三宿。(辛弃疾菩萨蛮·重到云岩,戏徐斯远1967)这里以“三宿”为喻,戏谓徐氏不该留恋家室,迟迟不上山。②浮屠三宿桑下,犹自不忘情。何况情钟我辈,聚散匆匆草草,真个是云萍。(吴潜水调歌头·奉别诸同官2771)这里用本典衬托自己的惜别留恋情怀。

猜你喜欢
  • 古代诗文名篇之李贺诗《梦天》原文、鉴赏和解读

    李贺诗《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这首诗以梦为名,抒写作者想象遨游月宫天界和从天上俯瞰人

  • 国学名句“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怨”出处和解释

    【名句】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怨 语出《战国策·赵策二》。立下超人功劳的,一定会背上背弃世俗的恶名;有独特见解的,一定会受到众人的怨恨。意似“枪打出头鸟”。高世之功:超出

  • 千家诗《王冕·墨梅》题解与鉴赏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1],朵朵花开淡墨痕[2]。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题解]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是用水

  • 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曹德

    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曹德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

  • 师道

    【4419】师道(刘未鸣、刘剑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7 7万字,2018年8月第1版,46元)欧阳中石:春风雨露忆恩师。宗白华对郭沫若的发现和扶

  • 王筠《北寺寅上人房望远岫玩前池》

    南朝佛教特别兴盛。一些建在名山胜地的大寺十分讲究,不但精修殿宇,巧造楼台,而且引水开池,种花植卉,竹木成荫,烟霞散采,幽深雅丽,恍若仙都。

  • 大雅·文王之什

    大雅·文王之什 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 陈锡哉周,侯文

  • 苏轼《扇》全诗鉴赏

    团扇经秋似败荷,丹青彷佛旧松萝。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时奈尔何。

  •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原文】明月几时有?把[1]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我欲乘风归去[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 苏舜钦《和淮上遇便风》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苏舜钦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卑喧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诗题中的“和”是和诗之意;“淮”指淮水;“便风”即顺风;意谓友人有咏淮上遇顺风诗,诗人以之相唱和,表现了诗人豪迈奔放、追寻自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