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之张绍文《酹江月淮城感兴》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酹江月 淮城感兴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②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③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④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⑤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⑥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试山河影。⑦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释】 ①淮城:淮水边的城市,疑指寿州(今安徽寿县),汉代淮南王刘长、刘安父子曾在此建都,宋代属淮南西路。②“举杯呼月”句,语出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神京:指北宋国都汴京。淮山:指八公山,位于寿山附近。相传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同登此山,埋金于地,白日升天成仙。③腥膻(shan山):膻,羊臊气,引申为类似羊臊气的恶臭。此指故都汴京被金兵所蹂躏。张孝祥六州歌头:“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衣冠:代指世家大族,也用来象征文明。④枰:棋盘。着数:围棋的下子叫着数。⑤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玉关烽火:指边地的战争。玉关,即玉门关,在甘肃。古时边塞守兵发现外敌来犯,即举狼烟烽火,作为报警的信号。⑥ 戢(ji疾):收藏。⑦山河影:即月亮里面的影子。传说月中阴影是山河之影(见宋何䓕春绪纪闻卷七)。
【译文】 举起酒杯,呼问明月,故都汴京究在何处?可月色朦胧,惟见淮山影影幢幢。我抚拭利剑,频频相看,胸中激荡着建立功勋的豪情,然而空怀一腔抱负,徒有忠心耿耿。皇室宫殿充斥着外敌的腥臊气息,京城的衣冠文物也已荡然无存。中原失地,谁去收复、谁去重整?国家大事犹如弈棋,棋成劣势,应付的策略招数应当抓紧。虽然前方传来紧急军书,玉关的烽火不息,朝廷却谎报战事暂还平静。满地战火烟尘尚未灭,沦陷的中原谁能平定?一想到此,我真想立刻驾雾腾云,上天驱除笼罩祖国山河的阴影。我心中不平高呼长啸,夜色沉沉,寒风阵阵,霜重露冷。
【总案】 中原失陷,淮水便成了当时宋、金对峙的前线。作者身处濒临淮水的城市,遥望北方茫茫山河,不禁感慨万千。他疾呼励精图治,清除战争之隐患,以求完成统一大业。词作情调抑扬顿挫,时而哀怨,时而激昂,冀望甚切。结尾处浪漫的幻想,展现了词人的理想壮怀,可无情的现实又使他深感失望。
-
楚人悲屈原,千岁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
-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引 《九州春秋》:时王(曹操) 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释
-
【原题】:同官直舍有木犀一株盛开与余修竹惟隔屏墙尔暇日因共言清香绿阴不妨相过异时亦是一段佳话遂成小诗
-
国学名句“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出处和解释
【名句】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语出《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早晨开花的野草,到晚上就凋谢了;松柏二树青葱翠绿,即使在隆冬之季也毫不减色。比喻人不能追逐名利,只有保持高洁的情操,才会流
-
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嗛嗛事强怨,三岁有奇勋。悠哉辟疆理,东海漫浮云。宁知世情异,嘉谷坐熇焚。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风波欻潜构,遗恨意纷纾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为忠不顾内,晏子亦垂文。
-
这首绝句为诗人虞集在朝廷任翰林官时所作。虞集于元仁宗六年(1319),诗人时年四十九岁,入翰林至元文宗崩(1330年,诗人时年五十九岁)“谢病归临川”,在翰林院任职达10年之久,这也是他仕途生涯中的最后10年。从诗的内容看,当为诗人任翰林官时的中后期作品。诗人在“晚直金銮殿”时,因“忽听春雨”而勾起
-
此诗以鲁僖公作閟宫为素材,广泛歌颂僖公的文治武功,表达诗人希望鲁国恢复其在周初时尊长地位的强烈愿望。
-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孟子·离娄上》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2〕,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
-
林升《题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