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学而》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学而》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十)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十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十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论语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  子:古代男子的尊称。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习:温习、演习、实习。  说:通“悦”,欣喜、愉快的意思。  朋:同类,志同道合者。一说这里指的是弟子。  愠(yùn):怨恨。  君子:有德者。  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  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弟,即悌,音tì。  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和讨人喜欢的脸色。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shèn)。  省(xǐnɡ):反省,自我检查。  道:治理。乘(shènɡ):兵车。千乘之国,春秋时大国。  使民以时:使用民力,不违农时。  汎(fàn):同“泛”,广泛。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尊重其才德。  易色:不重容貌。 慎终:谨慎地对待送终之礼;追远:追思久逝的祖先。  子禽:陈亢,字子禽。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求之与:主动求得的。  与之与:别人告知的。  小大:小事大事。由之:按照“和”的观念去做。  复:实践诺言。 就有道而正焉:按有道者的言行来匡正自己。  无谄:不谄媚于人。  两句诗见诗经·卫风·淇奥。

〔鉴赏〕 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汇编,在中华文化典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由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纂的,但非一人一时所辑成。共二十篇,每篇分列若干章。看似散珠,无所贯串,然而论语的“论”字,就含讨论编次的意义。其编次的意图,通过研究文本,还是可以解读的。

以首篇为例,历代研究者不断寻绎篇中各章之间的关联。南宋朱熹认为此篇“先言自修,而后亲师友”(朱子语类卷二十)。他并且认定该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论语集注)。清代崔述也认为论语首篇之大义为教人“学为仁而已矣”,“故首章言学,次二三章即言仁也”(论语余说)。

论语首篇开宗明义就记孔子论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的确不是偶然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孔子一生为人,乐于学而勤于教。孔子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并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他还教育弟子要“笃信好学”(泰伯)。他最担心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述而),这也是孔子的自勉。

另一方面,强调孔子论学是达到“仁”的境界的重要条件。“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仁”的范畴也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最高道德原则。这不免使人有难以企及的神秘感。所以众弟子问仁颇多,孔子的回答也因人因时而异。然而认为仁者并非天生而就,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学”求“仁”,以“知”达“仁”的这一观点则是始终如一。他还告诫弟子:要想成为仁人君子而不努力学习,“其蔽也愚”(阳货)。

以“学”求“仁”,有一个由浅入深、就近至远的过程。读者在琢磨本篇所蕴含的孔学这个观点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个是基础道德和道德理想境界的关系。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基础,敬爱父母兄长是实现仁德的第一要求。正如孔子学生有子所说,孝悌为“仁之本”。一个人如能做到“入则孝,出则弟”,那么推而广之,进一步达到“汎爱众”,既欲立己,又能立人,可以推断他最终达到仁德的理想境界并非不可企及。强调孝悌这一基础道德自然是传统社会的要求,但是只要存在家庭,敬爱父母兄长这一美德就必须大力提倡。

第二个是“诚信”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提出。本篇有多章谈论诚信问题,应予关注。“信”这一伦理范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贵族以此处理上下等级关系,所以常常“忠、信”并提,要求下对上讲诚信。孔子对诚信思想有很大的突破。他认为人与人交往必须“谨而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这里的“信”,已拓展为人与人之间必须讲的“信誉”,不只是对上而言。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思想。所以弟子们感到很新鲜,纷纷阐述自己对“信”的理解。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第七章)。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第十三章)曾子更是把“信”作为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四章)可见在孔学中,“信”与“孝、悌”一样,也是实践“仁”最高道德原则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道德规范。

本篇的重点是论学论仁,以学求仁,而从第十二章以后,又辑入论礼的内容。论述了礼的功用问题:“礼之用,和为贵”(第十二章);讨论了“恭”与“礼”的关系:“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第十三章);提出了“富而好礼”的观点,认为“富而无骄”固然不错,但远不如“富而好礼”层次更高(第十五章)。礼与仁的关系,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问题。本篇尾段引入这一问题,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论述将在第三篇八佾中展开。

猜你喜欢
  • (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宋)苏轼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在中国词史上,最初从塞外戈壁滩上弹奏出的敦煌民间词,本充满着乡野的泥

  • 钟叔河《民意和士气》随笔

    民意和士气(一)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民众对于政府和政府官员,总是会有意见的,或好或坏,这便是民意。读书人对于当局和当轴者,也总是会有

  • 辛国云《猪王》

    1 福林是农民。但福林种地不行,村里任何一个人都比他种得好,譬如哑巴。哑巴头大,下宽上窄,一脸白毛,像颗冬瓜。哑巴本名叫二泉,大

  • 《梅》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恽寿平 古梅如高士 ① ,坚贞骨不媚 ② 。 一年一小劫 ③ ,春风醒其睡。 【注释】 ①高士:志行高尚之士,旧时多指隐逸高人。②媚:谄媚,媚俗。③劫:浩劫。 【评说】 本诗选自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四

  • 《别冯伯昭新放归三荣末句乞呈似使君王万里年赏析》

    【原题】:别冯伯昭新放归三荣末句乞呈似使君王万里年兄

  • 诗经·大雅《江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大雅江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题解《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与基本来自各地民间的“国风”不同。前者极

  • 《杂曲歌辞 浪淘沙 三赏析》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

  • “致知在格物”注释、译文和感悟

    致知在格 ① 物。(《大学》) 注释 ①格:穷,究。 【译文】 知识、道理的获得在于对事物的认识、研究。 感悟 认识、知识来自实践。

  • 甄宓:这个比貂婵还美的女人,活成了三国最大的悲剧

    她是甄宓,有人说她本名叫甄洛,也有人说叫甄姬,《三国志》只称甄氏。她在曹操的心上,曹丕的床上,曹植的笔上,这个比貂婵还美的女人,活成了三国最大的悲剧。

  • 曹植 ·娱宾赋

    感夏日之炎景兮,游曲观之清凉。遂衎宾而高会兮,丹帏晔以四张。办中厨之丰膳兮,作齐郑之妍倡。文人骋其妙说兮,飞轻翰而成章。谈在昔之清风兮,总贤圣之纪纲。欣公子之高义兮,德芬芳其若兰。扬仁恩于白屋兮,踰周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