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宋)苏轼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在中国词史上,最初从塞外戈壁滩上弹奏出的敦煌民间词,本充满着乡野的泥土气息。但自晚唐五代倚筵公子、绣幌佳人“移植”以后,词就失却了它身上的泥土气,而涂抹沾染上了浓厚的脂粉气、都市味。词的抒情主人公总是在都市化的亭园楼阁、歌台舞榭里流连,很少顾盼乡野里的泥篱茅舍。至北宋中叶,“土生土长”于川中眉山的苏轼,虽然也曾在官场上、都市里混过多年,但身上的泥土味还没销磨尽,对养育过他的农村乡野,仍充满着一种亲切感。他以“耦耕”者的身份、拓荒者的勇气,将乡野的泥土味、农村的寻常自然景物引进词坛,带着他无数的读者,从都市的红尘香雾里穿出,走进了满目桑麻艾蒿、清新恬静的乡村。
这里,新雨过后,遍地莎草(一名香附子)平整整、软茸茸、绿油油;松软软的乡村沙路,湿润无尘,“走马”其间,舒适愉快。其时风和日暖,路边地头桑麻、艾蒿茂盛,阳光照处,绿浪滚滚,光鲜耀目;和风吹来,阵阵幽香(艾蒿,揉之有香气),令人心旷神怡。作者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直想“收拾耦耕身”,离开暗礁密布、喧嚣闹杂的官场回到古朴清静的乡村,过几天清淡闲适的日子。
作者在这首词里摄取的只是徐州城外乡村的一两个小镜头,而且是以“使君”(徐州太守)的身份及其特定的审美情趣来选景的。元丰元年(公元1078)春夏间,徐州大旱。时知徐州的苏轼曾往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他的起伏龙行诗序说:“徐州城东二十里,有石潭。父老云,与泗水通,增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河鱼出焉。元丰元年春,旱。或云,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用其说,作起伏龙行。”后老天“显灵”,果降雷雨。作为“父母官”的苏轼,喜中自禁,复又前往石潭“谢雨”,一路上写下五首浣溪沙;从不同的角度摄下了农村生活、景致的几组镜头,本词为其中第五首。本词不仅体现了作者求雨且得雨后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了对农民丰收有望的喜悦及其对农村生活的理解。作者此时虽乎为“使君”,但他是以“此中人”的平等态度来观察、表现农村生活,没有“城里人”或官僚所常有的对乡野的蔑视,正因如此,或许本来颇荒凉的乡村才在苏轼的笔下显得那么清新鲜活,那般富于诗意。作者也是全身心地感受、欣赏乡村景色,即调动视觉俯视(上片为“走马”时俯视之景)、远眺(下片为平视远眺之景),又调动嗅觉(闻艾蒿香气)、触觉(感受到阳光“暖”和)来感受,多角度地表现出对农村生活、景色的热爱与欣赏。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畬。列骑低残月,鸣笳度碧虚。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肸蚃巫言报,精诚礼物馀。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 【意思】荷笠: 背负着斗笠。句意: 背着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向着那青山深远处走去。描绘出了高僧入山的潇洒形象。 【鉴赏】
-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令尹,直和根拨送春来。
-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
古文观止·两汉文·班固·苏武传 武字子卿,少
-
指台湾民间所崇信的神灵。人们认为这些神灵分别居住在天界、阳界和幽界。台湾民间崇信的神灵有以下几种类型:(1)自然神。按各自性质可分为三类。植物型有花神、稻神、大树公、桂伯等。动物型有牛神(牛爷)、神马
-
贾岛《登江亭晚望》 浩渺浸云根,烟岚没远村 1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倦魂 2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注释】 1.浩渺:水盛大辽阔貌:浸:淹没。云根:石头的别称。烟岚(
-
【原题】:老景逢春每多留赏子美所谓老去原春迟子忱雅知其况以佳句见贻信笔为答
-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东南部,上游水流湍急。“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这是写上游江水蜿蜒曲折,两岸千嶂绝壁,翠竹凌空,奇秀多姿。而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汇入长江,沿途水流平缓、清澈如镜、良田平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