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注释】
选自宋·苏轼答谢民师书。谢民师,名举廉,字民师,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元丰八年(公年1085年)进士,颇有诗名,与叔父谢懋、谢岐,弟谢世充同榜登第,时称“四谢”。
行云流水:比喻文风的自然。
初无定质:文章本无固定的体式。
【赏析】
苏轼的答谢民师书写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又题作与谢民师推官书。这一年,谢民师在广东做幕僚,恰遇苏轼从海南遇赦北还广州,遂带着诗文前往谒见,受到苏轼的赏识。苏轼离开广州后,谢民师多次写信问候。答谢民师书便是苏轼行至广东清远时写给他的第二封信。信中叙述了自己与谢民师的交谊,谈论了自己对文艺问题的见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意思说:写作文章应该像行云流水一样,开始并没有固定的体式,表达思想内容的时候,常常是该描写的时候就描写,该停止的时候就止住。文章思理自然,语言多姿多彩。
苏轼崇尚天然美的文章风格,他在信中称颂谢民师的文风,并针对文章作法与特点,发表了“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的美学主张,强调文贵自然,同时也强调文章写作应该“姿态横生”,表明他既看重自然流畅的文风,亦重视文采。他自己的创作就遵循了这一美学主张。他的后赤壁赋行文自然,多姿多彩,具有典型的“如行云流水”的文体特征。这种自由舒畅、无拘无束的文风,对于表达他那旷达、乐观、自由的个性最恰当不过了。他自己对此也是颇为自负的,在文说一文中,他评价自己的作品是:“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这与他在答谢民师书中的观点正好互相参证,表明他崇尚平易自然的文风是一贯的,也是躬身力行的。事实上,苏轼提倡的这种贵在自然,“如行云流水”的文章境界,苏轼自己首先达到了。
苏轼崇尚天然之美,反对故为艰深之态,所以,他对扬雄“好为艰深之辞”的雕琢文风进行了严肃批评,进一步阐明“行云流水”的境界取决于内容,而非外在形式,这就更加明确地昭示出苏轼重天然、讲文采的文学观。
-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远游长儿子,几地别林庐。杂蕊红相对,他时锦不如。具舟将出峡,巡圃念携锄。正月喧莺末,兹辰放鹢初。雪篱梅可折,风榭柳微舒。托赠卿家有,因歌野兴疏。残生逗江汉,何处狎樵渔。
-
【名句】壮怀不逐秋容变,一任潇潇雨满帘 语出明代于谦《清秋述怀倒前韵》诗。我的宏大志向不随着日减一日的秋色而改变,任凭那潇潇细雨淋湿整个幕帘。两句诗以秋雨为比喻,表现了作者不畏谗毁、老而弥坚的情怀。
-
咏史怀古诗历朝历代就是文人诗词中的重要一部分,对项羽——这位褒贬不一的霸王的评断更是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 ,如宋《夏日绝句》(李清照)、《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唐《题乌江亭》(杜牧)、明《书项王庙壁》(万象春)都是其中名篇,当然也
-
常怪刘伶死便埋,岂伊忘死未忘海乌鸢夺得与蝼蚁,谁信先生无此怀。 作品赏析原题:濠州七绝逍遥台(庄子祠堂在开元寺,即墓为堂。)
-
螃蟹是有两只螯和八条腿的节肢动物。靠在泥中寻食生存。 一天,有两只螃蟹下到一个坑中去寻食。吃饱后它们想爬出这个土坑,但是由于嫉妒、贪婪和自私,两只螃蟹互不相让,爬不出来了。 这只向上爬时, 那只就挡住
-
方孝孺 微雪初消月半池 ① ,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 ② ,未许寻常草木知。 【注释】 ①初消:刚刚开始融化。月半池:月影照满了半个池塘。②天心:天意。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
-
5月 孙德清被害 : 孙德清, 1904年生于安徽省寿县。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25师任营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在第1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早春努力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春天励志诗句大全,《早春》的作者和诗句,有关早春的诗以及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
-
《御手调羹》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新唐书》二○二《李白传》:“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李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
-
《处己应物,壹以诚信。》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