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芣苢》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①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②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③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④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⑤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⑥
【注释】 ①采采:采了又采。芣苢:车前草,旧传其子可治妇女不孕和难产症。薄言:发语词。②有:采取,这里指已采得。③掇(duo 夺):拾取。指将掉落地上的拾起来。④捋(luo 罗):大把大把从枝上摘取。⑤袺(jie 洁):用手捏住衣角以兜物。⑥襭(xie 谐):将衣襟掖在衣带间兜着。
【译文】 采呀采呀车前子,快快来呀把它采。采呀采呀车前子,快些把它采下来。采呀采呀车前子,快快来呀拾起来。采呀采呀车前子,快些把它捋下来。采呀采呀车前子,快快来呀兜起来。采呀采呀车前子,快些把它兜回来。
【集评】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一)
韩诗:“芣苢,伤夫有恶疾也。”“芣苢,臭恶之草。诗人伤其君子有恶疾,人道不通,求已不得,发愤而作。以是兴芣苢虽臭恶乎,我犹采采而不已者,以兴君子虽有恶疾,我犹守而不离去也。”(清·陈乔枞韩诗遗说考卷一引)
宋·朱熹:“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诗集传卷一)
清·方玉润:“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诗经原始卷一)
近·吴闿生:“……不如说为采药以疗夫疾之为径直也。”(诗义会通卷一)
今·陈子展:“芣苢,妇女采车前草之歌。‘如后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何它义哉?’(郑樵)劳者歌其事,此正事外无甚意义。周孚非诗辨妄,攻郑樵说此诗无义,未见其为是。若说时当和平之世,人有和平之音,妇人乐采芣苢,宜怀妊焉,则亦未为不可。”(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今·余冠英:“这是妇女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诗经选译,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总案】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在先民们的思想意识中,普遍形成一种“尚子”的风习。这种遗风到春秋战国时期仍很流行。多子多胎不仅是福禄生活的象征,而且是道德美的规范。那么,作为生儿育女的承担者,妇女的生育能力如何,既为时人所关注,又为自己所重视。车前子,这种可治妇女之难产症状的中药,自然成了妇人的心爱之物。芣苢诗便是一群妇女采车前子时,随口所唱的短歌。复沓的章法,明快的节奏,铿锵的音韵巧妙地传递出了劳动妇女的欢畅怡悦的心境。然而,在一片欢声笑语的背后,那种对多子多胎的渴求和对道德美的向往之意,无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因此,仅仅从劳动场景方面解说此诗,未免失之偏颇。
-
1人类的伙伴,红了密密匝匝,一望无际土壤吐露:秘密我站立田野凝望,和成熟一起储藏丰收的喜气2草本植物,用茎高抬起涨红的头颅历史中,面
-
采莲曲 作者: 王勃 【原
-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
牟巘长江图汉川影落鹦鹉洲,金山钟到多景楼。老龙几载卧寒碧,中涧不断万古流。晚来雪浪大如屋,澎湃舞我一叶舟。舟移岸转知何处,离离烟草
-
作者: 王熙珩
-
桂林巖洞杂咏:冷水巖昔人谓桂林山水甲天下,非以巖洞胜乎?岁甲午(1),余度岭(2),日与桂人士游宴江山,其峭壁削成,鋭峰攒列(3),困云奇
-
两汉古今经学之争,首先由刘歆引起。他在《移让太常博士书》里讲:“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今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
-
出塞魂屡惊,怀贤意难说。谁知吾道间,乃在客中别。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伊人虽薄宦,举代推高节。述作凌江山,声华满冰雪。一登蓟丘上,四顾何惨烈。
-
新第谁来作并邻,旧官宁复忆星辰。请君置酒吾当贺,知向江湖拜散人。
-
作者: 张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