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情诗三百首赏析
采莲曲
作者: 王勃
【原诗】: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1),秋风起浪凫雁飞(2)。
桂棹兰桡下长浦(3),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4),江讴越吹相思苦(5)。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6),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摘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7)。
官道城南把桑叶(8),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9)。
叶翠本羞眉(10),花红强如颊(11)。
佳人不在兹(12),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13),折藕爱莲丝(14)。
故情无处所(15),新物徒华滋(16)。
不惜南津交佩解(17),还羞北海雁书迟(18)。
采莲歌有节(19),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20)。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21)。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译意】:
采莲归去,荷花茂盛得像衣服一样盖满绿水,秋风吹起浪,野鸭大雁飞。划起莲舟到岸边,穿着丝罗裙,玉腕轻摇橹。远远望去,小岛和深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传来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相思苦,相会的日子留不住。塞外征夫仍然没有回来,江南采莲现在又已日暮。
现在已经日暮,采摘莲花,她们未必全是娼家女。城南大道采摘桑叶,哪比得上江上采莲花?莲花和莲花,花叶是多么茂密重叠。荷叶虽然翠绿,但比起双眉却为之羞涩、失色,红艳的荷花勉强比得上美丽的双颊。
思念的人不在这里,怅望别离的时候。牵动了花,爱怜其两花共蒂;折断了藕,爱怜其藕丝不断。往日欢情无处寻找,眼前的荷花徒然茂盛。不在乎南津解佩以赠,还忧愁北海雁书太晚。采莲歌有节拍,采莲整夜没有停歇。正碰到江风浩荡,又正值江月徘徊。
月影慢慢移动,莲浦夜中相逢,吴姬越女何其多。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
【点评】:
采莲曲是乐府旧题。本篇写采莲女子对征夫的忧思。时而景物描绘,时而心理刻画。内容丰富,意境广阔。杂用三、五、七言,语句活泼清婉,音韵悠扬流畅,是一首效仿民歌的优秀作品。
诗歌将采莲姑娘放在莲浦这个优美的、富有江南水乡情调的背景中,展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莲舟暮归图,目的却是展现采莲姑娘坚贞秀美的内心世界和对远方征夫的深挚思念。诗歌最后一段写采莲姑娘夜归途中遇见了几位与她境遇相同的妇女,互相探问征夫的消息,别开境界。由一个思妇引出了众多思妇,大大拓展了作品的容量和社会意义,表现出初唐统治者扩边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贤媛》: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晋书 王凝之妻谢氏传》:
-
孔尚任的诗名、文名往往被他的戏曲家的名声所掩,所以今天已不大有人知道。这里选的一首七绝,可以使读者大致了解孔氏诗作的造诣。
-
身著白衣头似雪,时时醉立小楼中。路人回顾应相怪,十一年来见此翁。
-
零雨送秋,轻寒迎节〔1〕。江枫晓落,林叶初黄。登舟已积,殊足劳止〔2〕。解维金阙,定
-
《人间词话》是清末词学理论著作。王国维著。最早发表于1908年,分三次刊登于《国粹学报》上。1926年,朴社出版俞平伯标点本《人间词话》。1927年,赵万里从王氏遗著未刊稿中辑录若干条,刊载于《小说月
-
1、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2、尤物既醉,红颜酡些。 3、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4、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后水浒传 清初刊本《后水浒传》序书影 清 初刊本《后水浒传》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四十五回。题“青莲室主人辑”,其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初。 现仅存清初刊本,藏大连图书馆。1985年春风文艺
-
作者: 吴志根 《元史》二百一十卷,明朝宋濂、王祎等
-
蜀道难李白【原文】噫吁嚱[1],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3]。西当太
-
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阴百啭◇。载酒未妨佳客醉,凭高仍见老农耕。史君自有林泉趣,不用丝篁乱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