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主簿有所思》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同王主簿有所思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谢眺是位描画山水的圣手,极受诗人李白的称赏,但不少抒情小诗也写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是和王主簿(王融)有所思的诗,表现了思妇对远游人的无限怀念。写思妇的诗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题材,但真正地写得富有感染力的并不多见。而这首小诗却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这正是诗人精巧的艺术构思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全诗通过心理、神情和行动的描写刻画,表现了思妇一往情深的感情。
首二句着意刻画思妇在家中的坐卧不安。她久盼的佳期终于到来,但远游的心上人却未能依约归来。她无法再保持心中的平静,也无心呆在织机上无精打采地抛梭了。她焦灼,她忧伤,她悔恨,复杂的感情交织在心头。这其中当然有幸福的回忆,也有相思的愁苦。还有什么感情能比相思对人的折磨摧残更甚呢!诗中的“期”字用得传神,表现了思妇对“佳期”的渴望和热烈的期待,但随之却终于“未归”,使现实霎时又变得冷酷无情,这样又把极热的感情跌到了极冷处。对比鲜明,感情强烈,使思妇那愁苦哀怨的心理跃然纸上。思妇并未因此而绝望,她依然满怀希望地期待丈夫的到来,她再也无法安坐在织机上了,所以才失意地走下织机,来到户外,期待丈夫的归来。如果说上句侧重于心理描写,那么这句显然是对思妇的神态和行动的刻画,通过这些传神的字眼,把一位忧心郁郁寡欢的思妇形象,活脱脱地揭示在读者面前。后二句写得情景相生,进一步刻画了思妇的焦灼和痴情。 “徘徊东陌上”,为我们展现了乡间小路上的荒寂,一位思妇在道旁不时地徘徊着。 “徘徊”一词似嫌轻松,但稍作思忖便觉得它极有份量,绝非是郁郁寡欢的字眼所能解释得了的。她有痴情的一面,也难免会产生惶恐和迷惘的思想,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命运是与男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男人钟情便有幸福,男人如果是个负心汉便遭遗弃,所以许多不幸的妇女自然发出了“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的慨叹,这是妇女悲惨命运的写照。这位思妇对久盼不归的丈夫自然会有种种联想,是去寻花问柳,另寻新欢了,还是归途上遇到了不测?所以“徘徊”既是对思妇行动的描写,也是对她复杂心理的刻画。她孤孤单单一个人一直徘徊到月上东天,行人稀少之时,仍不见丈夫归来的影子。这种凄凉悲怆之情就不言而喻了。结得含情,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好似真的看到了一位痴情、感伤、憔悴的思妇形象。
作品虽只寥寥四句,却情真意切地刻画了一位思妇的生动形象,既有心理刻画,又有神态描写,即景含情,形象生动。
-
兵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图国) 开战的名目有: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五种。进一步的说法是:禁止别国的暴戾,解救别国的动乱而战者,就是义兵。靠着本国的优势而外征他国者,就是强兵。如果动怒而引起军事行动者,叫做刚兵。放
-
祭文赏析·《祭母文》(宋定国) 高堂仙逝,摧我
-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国忧今未释
-
怡情阵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两卷十回。题“江西野人编演”,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嘉庆年间。 现仅存清抄本,藏荷兰莱敦大学汉学研究院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台湾丹青图书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遥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作品赏析【注解】:1、阴阳:指日月。2、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3
-
写景入神,平易中高远。(顾璘《批点唐音》正音卷十一) 【诗例】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解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精美小诗。顾璘称其写景
-
放溜下松滋,登舟命楫师。宁忘经济日,不惮冱寒时。洗帻岂独古,濯缨良在兹。政成人自理,机息鸟无疑。云物吟孤屿,江山辨四维。晚来风稍紧,冬至日行迟。猎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渚宫何处是,川暝欲安之?
-
苏子瞻大臣论下 天下之权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也,不亡其身,则亡其君。然则是小人
-
【题解】 诗人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曾降官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后由于武三思的提拔,奉召回京。这首诗是他从岭南回归时所作。 诗的前二句依次层递,逐步展示出遭贬逐时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断、复
-
为怜碧砌宜佳树,自斸苍苔选绿丛。不向芳菲趁开落,直须霜雪见青◇。披条泫转清晨露,响叶萧骚半夜风。时扫浓阴北窗下,一枰闲且伴衰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