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六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③。绵绵若存④,用之不勤⑤。
〔注释〕 ①谷:指两山夹峙间中空低洼地;故“谷”可以喻为“虚空”或中空无物。神:神妙莫测。不死:不穷竭;此处喻变化无穷。 ②玄:微妙难知。牝:母体。玄牝:微妙的母体。 ③门:门户。根:根源。 ④绵绵:苏辙老子解说:“绵绵,微微而不绝。” ⑤勤:尽。不勤:不穷尽。
〔鉴赏〕 本章老子继续对他的“道”作描绘(即写状)。老子以山谷中之“谷”中空无物,才有空灵神妙的变化,来比喻“道”体的变化无穷;又以玄牝产生万物象征“道”体为天地万物之始源。所以河上公题本章为“成象”。
老子惯以“天道”喻“人道”,还惯以“物”喻“道”,如用“水”喻“柔”、喻“阴”、喻“智”一样,本章老子以“谷”喻“道”,其本意是想使人们对“道”能想象出个模样来。
这“谷”,历代注释家有以“浴”训之,也有以“穀”解之,还有以“欲”通“谷”,更有训“谷”为“养”,即“养生”之“养”(如河上公)。然而,根据五千言老子其他章节言“谷”来看(如三十二章“犹川谷之于江海”、二十八章“为天下谷”等),这“谷”仍当以(山之)“谷”为当,“谊皆取其空虚深藏”(现代蒋锡昌老子校诂)。所以魏源的老子本义就讲到“谷之于响”这样的话。
在这里,当人们纷纷游山、咏山、释山,以“山”喻“仁”之时,老子却高明地,并很早地将目光注视于这山之“谷”;这大概在于山之“谷”所蕴有的内涵要远远超出这“山”本身。这里以战国宋玉的高唐赋为例,宋玉于山坡、山顶看物景,其感觉与其他名山相差无几:“榛林郁盛,葩华覆盖,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箕踵漫衍,芳草罗生,薄草靡靡,联延夭夭,越香掩掩,众雀嗷嗷,鹂黄楚鸠,其鸣喈喈……”然而当宋玉俯视山谷,却得出别样感觉:“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倾岸洋洋,立而熊经。久而不去,足尽汗出。悠悠忽忽,怊怅自失,使人心动,无故自恐……卒愕异物,不知所出,縰縰莘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状似走兽,或象飞禽,谲诡奇伟,不可究陈。”(高唐赋)。这种“谷体”窐寥窈冥、悠悠忽忽的感觉,大概老子也有过,所以会在此章以“谷”喻“道”。同样,“谷体”中“卒愕异物,不知所出,縰縰莘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状似走兽,或象飞禽,谲诡奇伟,不可究陈”,也必定为老子所经历,所以老子也会将这种“谷”等同于产生物体的“玄牝”,并以此为天地万物之根源。于是就有了本章的内容。
有了本章这“谷”之内容,当人们在读到山之“谷”时,就可因“山谷”而悟:人之体应如山之实,人之心应如谷之虚,这样“虚其心,实其体”就能达到修养心性的目的。
还有,不知是否受老子以“谷”喻“道”的影响,古代不少文化与“谷”有关系,如老子于函谷关撰写道德经,尹喜则守函谷关,而鬼谷子直接隐居“鬼谷”……以后还有一种以“谷”为“号”的文化现象,如宋儒黄庭坚以“山谷”为其“号”,明儒张节以“石谷”为其“号”,邓元锡以“潜谷”为其“号”。这些说明“谷”在古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也说明他们无非是看到了“谷”之深蕴的内涵,其他不论,声之于“谷”就会产生与平时不一样的声响和回音,所以清魏源会在老子本义中说“谷之于响,惟其无所不受,是以无时不至”这样的话;也会有明儒“心如空谷,呼之则响,原非其本有”这样的心性认识。
诸如此类,源头是不是老子道德经之六章则不得而知,但老子最早以“谷”喻“道”却是应肯定的,而且比之以“山”喻“仁”高明也是可肯定的,其中犹如“混沌”有更多的内涵,也同样是肯定的,所以老子会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样的话。
-
这是一首因风感怀之作。首联即破题,极状风之“大”。以下三联均为感怀。
-
杨敬之《华山赋》 岳之初成,二仪气凝 2 ,其间小积焉为丘,大积焉为山,山之大者为岳,其数五,余尸其一焉 3 。 岳之尊 4 ,烛日月 5 ,居乾坤 6 ,诸山并驰,附丽其根 7 。浑浑河流 8 ,从
-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作品赏析【鹤注】此是永泰元年春在浣花溪作。顾注】春远,犹言春深也。肃肃花絮晚①,菲菲红素轻。日
-
班杨秉文史,对院自为邻。馀香掩阁去,迟日看花频。似雪飘阊阖,从风点近臣。南宫有芳树,不并禁垣春。
-
常爱夏阳县,往年曾再过。县中饶白鸟,郭外是黄河。地近行程少,家贫酒债多。知君新称意,好得奈春何。
-
诗题一作《游小园不值》。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绝句,诗人将游园未逢主人的懊恼心情化为对红杏、春色的礼赞,反映了春天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形象地说明了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无法阻挡的。
-
【析】 《铸剑》结尾所署日期及鲁迅自述,小说当构思于1924年厦门时期,于1927年广州时期完成。 鲁迅1936年2月17日致徐懋庸的信中说:《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
-
登柳州城楼寄漳、廷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出处】唐李商隐《 无题三首 》其三。 【意思】红。 唉!可叹我听到鸣鼓, 不得不去宫府应卯匆匆, 走马兰台,心似断蓬。 【全诗】 《无题三首》其三 .[唐]
-
【注释】 ①晴绿:指池水。 ②奁:镜匣。 【评解】 这首词描绘春景,抒写春愁。上片写庭园春色。西园春风,花繁蝶乱,池水晴绿,落红满径。下片写春闺怀人。尽日相思,罗带渐缓,明镜照愁,盼君速归。通篇构思精巧,婉丽清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