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
【注释】
选自唐·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山中,指辋川别业。裴迪,作者友人。秀才,唐时凡应举尚未及第者,均可称秀才。
辋(wǎng)水:即辋川,源出南山辋谷,北流入灞水。
沦涟:波纹。
圩:村落。
舂:用杵臼捣去谷物皮壳。
【赏析】
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约写于天宝三载之后,安史之乱前。文中描写寒夜山中景致,追念旧游,邀约后期,高情幽致,情趣盎然。宋代苏轼评论王维诗画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的画,“画中有诗”。王维的文风也与诗风相近,体现了诗、画、文的融合: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圩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意思是:夜晚登上华子冈,辋川的水泛着涟漪,与月光上下波动。远处寒山有火光,在树林外明灭闪烁。深巷之中,响起阵阵犬吠声,犹如豹子在吼叫。村子里,村女的舂米声,与稀疏的钟声交替传来。
这一段写景文字,描写辋川山中冬夜清寥优美的景色,既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诗情,亦有着鲜明的绘画意境:荡漾的波光月影,明灭的寒山远火,吠叫的深巷寒犬,夜舂声与疏钟相间,无不凸现出辋川月下寒夜的寂寥与深永。可谓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由近及远,由水而山,由视而听,由色而声,依次描写,秩序井然;同时,运用了以动衬静、以明托暗、以声显寂的手法。例如,“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构成的图景,是静夜中的一种动态;“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衬托了夜的安谧;村女夜舂的声音、古刹悠悠的钟声,又从一种动态美缓缓转入一种使人心情趋于宁静的状态,最终归入寂寥的境界。而夜半钟声,悠悠传来,悠悠逝去,更显示出一种人与大自然的悄然融合,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美。
王维当时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憧憬辋川大自然的美景,当他领略了山中夜的逸趣后,便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宁静的境界中,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勾画出了这一幅幽美的、如诗如画的夜景。
-
楼殿冠崔嵬,灵芝安在哉。云飞过江去,花落入城来。得食鸦朝聚,闻经虎夜回。偶临西阁望,五老夕阳开。
-
十八滩为赣江在江西赣县、万安境内的河段,以急滩密布著称。着此一地名,已觉行路难之意,况复客舟夜雨,能不感慨万千!词作深刻地表现了这种特定处境中的客子愁怀。
-
开樽幸有治聋酝,把叶能无送燕章。所惜近停司饮会,不如村叟醉秋光。
-
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
-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门前罢亚
-
载芟 作者: 张海洲 【本书体例】
-
【4472】学习新思想(冯俊著,人民出版社,30万字,2019年6月第1版,49元)七部分:[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新时代新担当;[3]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公子恋庭闱,劳歌涉海沂。水乘舟楫去,亲望老莱归。斜日催乌鸟,清江照彩衣。平生急难意,遥仰鶺鸰飞。
-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而今白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