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和赏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十年:苏轼妻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至此整整十年。千里孤坟:王氏坟在眉州,与苏轼处身的密州相距数千里。“料得”三句:写孤坟。唐孟棨本事诗载孔氏赠夫张某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鉴赏】
此词为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王是苏轼发妻,卒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次年由汴京归葬四川祖茔。苏轼作此词时,距其妻过世正好十年。
上阕写对亡妻的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总摄全篇。生死永隔又难以忘怀,这样的岁月已持续十年之久,其情之深,其伤之痛,可以见也。“不思量,自难忘”,简单平实的六个字,道尽相濡以沫的夫妻深情。这种情感,烙印于心,无须多想却难以忘怀,非时间、空间、生死可以阻断。但深情虽在,却无处诉说。“千里孤坟”两句,写尽爱侣生死永隔的凄苦。“纵使”以下,以一让步假想,推出十年人世风霜。过世已十年也不能忘怀的发妻,当与词人相知甚深,熟悉之至,但在词人的想象中,十年之后,即使有可能相逢,竟然不再相识了。因为“尘满面,鬓如霜”,而非当初的年少英才了。此处通过想象对方的不识自己,来自视自己的风雨历程,满怀悲愤辛酸。
下阕写梦见亡妻。“夜来”一句,以幽梦还乡另出新境。一个“忽”字,词意出人意料。“小轩窗,正梳妆”,写梦中所见亡妻之形态,似乎呼之欲出,历历可见,几使人误以为回到了年少情浓的十年前。“相顾无言”又一转,却是十年风霜后梦中相见。夫妻往昔对镜描眉的情景顿时远去,而是千言万语,却无法说出,只能在相对流泪的伤神中心意相通。“料得”三句,梦已醒,人已逝,只有月下怀想:千里之外,短松冈上,年年肠断。想象中凄清幽寂的环境,蕴蓄了无限人世伤心。
苏轼词作,人多注意其豪放词风,然其深婉缠绵处,不乏佳作绝唱。此词深得婉约真蕴,堪称千古悼亡词之魁。
-
尘世很远,幸福很近这暮色里的街啊,仍是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各有各的方向,向左,还是向右?碰到很多人,却记不得一张脸庞。这条路啊
-
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 晚际遇雨二首(其二)》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 晚际遇雨二首(其二)杜甫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缆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归路翻
-
题中的张纬文,名纬,字纬文,号愚斋,早年曾从元好问读书,金亡后仕蒙古。这首诗是元好问后期闲居故乡,某年人日有怀张纬而作。“书来聊得慰怀思”,说对方来信,使自己“聊得”宽慰。话说得很有分寸,不再有早先《得纬文兄书》那种“鹊语喜复喜”“千里故人书”的气氛。所以如此,一是作为遗民的元好问心境消沉,难以热得
-
渐老只谋欢,虽贫不要官。唯求造化力,试为驻春看。
-
国风·豳风 豳:音斌,古地名,在今陕西邠县一带。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
钥匙丢了,我打印了一张“寻物启事”。电线杆子上,已经贴了几张广告,治疗疑难杂症的、找狗的、求子的,全都附了彩照。只有那个寻人的,用
-
《石榴·三部乐榴花》咏石榴诗鉴赏 杨泽民浓绿
-
夫自衔自媒者〔1〕,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2〕,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3〕,贤人
-
【原题】:二弟在远经年无书张倩忽来相看蔡生以诗见庆次其韵
-
苏轼的《如梦令·有寄》表达了诗人在外客居的孤寂和思乡之情。他以“念天地之悠悠”描绘出人生短暂,又以“哀吾生之须臾”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诗中还融入了对友谊的思念和期待,以及对家乡的留恋之情。这首词立意高远,感情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意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豪情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