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 晚际遇雨二首(其二)》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 晚际遇雨二首(其二)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此诗正面写“晚际遇雨”的情况。首联写雨情,起句写雨势很猛,将席面都打湿了,要知道席面上还陈放着刚刚调制好的“冰水”与“雪藕丝”之类的食品,看来是无法享用了。次句写风急浪高,这也正好与第一首中“轻风生浪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颔联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那些佳人们的反应,因为在所有的游人中,她们对骤然而至的暴雨的反应最强烈。诗中特地写了“红裙湿”与“翠黛愁”,因为“红裙”与经过精心描画的“翠黛”是最符合年轻女子特征的。“越女”、“燕姬”泛指佳人,因为越国曾出过美女西施,而燕国也出了不少善于歌舞的女子。“翠黛”,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代指经过描画的眉毛。
颈联写游船的状况。三句写船的缆绳牢牢地系在堤岸边的柳树上,因为风太大了,非如此不能减轻船晃动的程度。“侵”,欺凌,侵犯。六句写船上的帷幔被风吹入水中,随着浪花上下浮动。公子哥儿们的尴尬处境没有写,既然佳人们的衣服被打湿了,一个个愁眉苦脸,船又被风吹得摇晃不止,帷幔落入水中难以挡风遮雨,则公子哥儿们处境尴尬也就可想而知了。
尾联写游人扫兴而归。七句写回程大家兴趣索然,显出一派萧瑟冷落的样子。末句写五月的丈八沟仿佛变成了秋天一般。而这和第一首的开头“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相互对照,就两首诗而言也算是首尾呼应了。
联章诗也称组诗,它是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体裁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内容的两首以上的一组诗。联章诗是唐代近体诗创作所采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千家诗由于受到编纂宗旨的限制,只完整地收了杜甫两组联章诗,除本诗外,还有曲江二首。这对我们了解联章诗还是有好处的。欣赏联章诗应当采用联系的观点,运用比较的方法。就这两首诗而言,其情绪,第一首可以说诸公子与佳人们都兴趣盎然,都很开心。第二首可以说诸公子与佳人们都兴趣索然,都很狼狈。杜甫对公子哥儿与佳人们抱有幸灾乐祸的情绪,在比较中看得尤为清楚。此外,两首诗所写人物表现、景物形态、行船状况,都各不相同,既相互关联,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于两首诗在构思上的相互照应,我们在行文中已有所分析,兹不赘述。
-
【名句】东隅已失,桑榆非晚 [注释与译文]东隅(yú),日出处,喻早年的时光;桑榆,日落处,喻老年的日子。早年的时光虽已逝去,未来的日子还可望有成。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
-
晏殊是北宋初年最具影响力的词坛大家之一,擅长小令,长于表现富贵生活的闲情雅致,语言清丽柔美,词中多能引出哲理思考。
-
西斋寂已暮,叩门声嘀嘀。知是君宿来,自拂尘埃席。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贫静似僧居,竹林依四壁。厨灯斜影出,檐雨余声滴。不是爱闲人,肯来同此夕?
-
张祜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筝,拨弦乐器。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 诗写听筝,先说弹筝者手的美丽。“十指纤纤”,白嫩如玉笋。纤纤,旧指手美好的
-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作品赏析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
-
国学名句“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出处和解释
【名句】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 语出宋代辛弃疾《美芹十论·久任第九》。天下没有什么难以实现、不可做到的事情,而有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够做好的人。说明只要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用人之
-
刘克庄的《贺新郎》是一首宋词精品之作。这首词以深情浪漫的笔触,描绘了新郎喜结良缘的喜悦和幸福。在鉴赏这首词时,我们可以结合其内容和语言特点进行赏析和解读。
首先,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词中以“仰观”来形容新郎的形象,“适意”来形容喜悦的心情,“促席”来形容客人的热情等等。这些形象生动而富有感触,使词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变。
其
-
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 终日谁来! 金剑已沈埋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原题】:恭睹宸制花落尤艳之句自古诗人未有形容及此者使落花不与草木俱委可见天地大德之心小臣不量芜颣仰赓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