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名胜诗之《登嵩山绝顶》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清)潘耒
不辞触热上嵩巅①,欲遣双眸尽八埏②。
翠岭千重包楚塞③,黄河一线下秦川④。
长安远隔浮云外, 乡国微分匹练边⑤。
清啸一声鸾鹤应, 随风飘去落何天?
【题解】
嵩山绝顶即少室山中峰,名峻极峰,因诗经·嵩高“峻极于天”得名。清乾隆帝游嵩时,曾在此赋诗立碑,因又称“御碑峰”。站立嵩山峰顶极目远眺,北望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作者登上嵩山绝顶,放眼八方,果然眼界大开,不禁清啸一声,陶醉于此情此景。
【作者】
潘耒,清代诗人,生平见前浙江华顶峰诗。
【注释】
①巅:山顶。②遣:放开之意。双眸:双眼。眸,瞳仁。八埏:犹言八极。埏,边际,边远之地。③楚塞:春秋中期后,嵩山南即为楚国之地。塞,处于险要地位之关隘。④秦川:古地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川,平川。⑤乡国:家乡。练:熟绢,洁白而不染色,此处喻河流。
-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身后意 一作:身后事)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参考资料:[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
-
二辨其邪正,观神察形 【原文】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1),动若木发;静若无
-
这是一首抒情曲,题作“愁怀”,但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写环境的凄凉,以自己对风雨的独特感受,来曲折地表达自己内心悲怆的愁怀。此曲以风雨起兴,用复沓手法,交错嵌入“风雨”二字,反复咏叹,语义回环,气势贯注,在艺术上很
-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作品赏析【注释】①赤壁:赤壁有二,均在湖北境内。一在今嘉鱼县东北江滨,有赤矶山,为当年孙
-
烛下尊前一分手,舟中岸上两回头。归来虚白堂中梦,合眼先应到越州。
-
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舫。
-
名言: 辨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 句意: 辨别是用来说明是非的分别, 审察治乱的纲纪, 表明同异的地方, 考察名实的道理。 出处: 《墨子·小
-
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诗写旅途所见,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闲适容与的心情及随遇而安的处世观,每联以两句分写两个侧面,合成一层意思,相互衬托,得体物抒情的真趣。 起句“花枝已尽莺将
-
可怜青铜镜,挂在白玉堂。玉堂有美女,娇弄明月光。罗袖拂金鹊,彩屏点红妆。妆罢含情坐,春风桃李香。
-
【原题】:夏日与妙现老堂二公晚步江皋露坐月下夜分乃归老堂有诗次其韵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