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金黄的稻束》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赏析】 女诗人郑敏是一位深受外国诗风影响的作家,特别是法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她是40年代活跃在国统区的“九叶诗派”成员之一。“九叶诗派”的诗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即主张诗歌超越现实,不追求对生活的再现,有意隐去感情的直接表达,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意象即相当的外界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意志和情感,这样来客观地和间接地表现诗人的情思。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诗歌美学的追求。本诗以客观事物——金黄的稻束引起深思,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这首诗的诗意拥有一种深沉的境界。诗歌的一开头,便以一系列描写展示出不少意象,有站在割过的田里的金黄的稻束、无数个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有高耸在树巅上的满月,有暮色中的远山,这些构成了一幅幅静穆幽远的图画,这是以秋季田野和地上的稻束的描绘。由田里的稻束而联想到静默的母亲,这种联想自然而带有一种深刻的象征意味。景色的描写与心理的感受融为一体,以静穆的景象来烘托内心的感受,又以带有深深敬仰的感情的眼光去描绘身边的景色,两者水乳交融,真实自然。在这种描写之后,诗人又自“静默”而转向带有哲理意味的语言叙述。这种转换并不使人感到突兀生硬。因为这“静默”是对暮秋田野图画的感受,也是由诗人的整个情思引来的感受。诗人把稻束比作母亲,由此而引发了她下面的哲理性思考。低重的稻穗仿佛是“肩荷着伟大的疲倦”的母亲在低首沉思,田野是静默的,母亲也是静默的。在一片静默之中,诗人不由为母亲,为历史,也为一种思想感慨万端。永恒的母亲的形象被赋予了超越历史的光辉,成为了人类的一种思想。而这思想究竟是什么? 诗人没有说,这就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是感慨于“疲倦的母亲”的孤寂冷漠呢,还是提醒人类不应对她们有所忽视呢? 抑或是由静默的母亲而想到了什么具有永恒意义的形象?这种带有哲理意味的沉思不靠直抒胸臆表现出来,而是借用客观的象征体来暗示。所以,我们在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时,不要把它当成是纯粹的抒情,而要理解夹在感情中的哲理成分。
-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
-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起句飘空而来,非
-
《红花》咏红花 红花,菊科一年生直立草本花卉
-
【原题】:古有採鞠茱萸篇而无一语及渊明长房旧事鞠茱於此其亦有憾矣乎九日戏为鞠茱补阙其体则准之简文
-
《假王》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
-
出守吾家侄,殊方此日欢。自须游阮巷,不是怕湖滩。乐助长歌逸,杯饶旅思宽。昔曾如意舞,牵率强为看。 作品赏析【鹤注】永泰元年至忠州,逢杜使君而作。【顾注】忠州,古巴地,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地志以巴
-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名句】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语出《宋史·程颢传》。学习的人不愿学习身边浅显易懂的事理而一意追求高深的学问,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说明学习应当脚踏实地,由浅入深,而不可好高骛远。
-
原名《生死不明的人(一译《失踪者》)。写于1912-1914年,1927年出版,是奥地利表现主义*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未竟长篇。 小说的主人公是
-
这首词写女子对恋人怀念的心情。虽然作者的先世是波斯人,但此词看不到丝毫的异国情调,全词体现的都是秾艳香软的“花间”情调。 此词上片写初夏时分女主人公淡薄的妆束和美丽的容颜,重点描绘的是女子的衣着和首饰。“罗衣”“翠钿”这些都是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