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巨源《折杨柳》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这首诗又题曰和练秀才杨柳。折杨柳本为乐府横吹曲辞。诗旨亦在折柳赠别,然通篇全从行人落笔,故较一般以送别者为抒情主体的赠别诗另有蹊径。全诗既因情造景,又以景造情,读来婉而多致,清新活脱。
开头两句直接破题,因情造景,勾勒出了折柳赠别的场景。首句点明相别的地点是在水边,但究竟是什么水呢?诗人未说,况且既为和作,也不必坐实。不过灞陵赠别已成唐人习俗,李白又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忆秦娥)的名句,也许诗人暗用此意,以造成惜别而又伤别的气氛。曲尘本为酒曲所生之细菌,因其色淡黄如尘而得名,此处借指嫩柳之色。既然是嫩柳,自然是在初春,这便在写景中点明了赠别的时间。因是从行人落笔的,所以第二句将送别者折柳相赠的过程略去,只说是行人驻马,接过折柳并向友人道谢:“烦劳您为我折了一枝。”这俨然是一幅水边送别图,水之呜咽,柳之情丝,与友朋之间的离情别绪浑然一体了。
其实这首诗构思之深巧,全在末两句的以景造情,前两句的因情造景还只是一种铺垫。不过这个铺垫是必不可缺的,否则后两句的以景造情便成了哑谜。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此诗曰:“唐人柳诗‘水边杨柳’云云,朱文公(熹)每喜诵之,取其兴也。”“兴”在何处呢?即在托风喻情。托风喻情,本是诗家常用之法,但这儿却用得有点特别。友朋分袂,又在料峭微寒的春风中,给人的感觉自然是酸楚的,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就有“东关酸风射眸子”之句,吴文英在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秋登灵岩中也说“箭径酸风射眼”,就是显例。然而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的是“双托”,即将送别者之情托之于春风,又将行人之情托之于折柳。春风之不忍与折柳相别,即送别者之不忍与行者相别也。春风之殷勤吹拂手中折柳,犹送别者之殷勤向行者招手致意焉。中间又下一“惜”字,离别之苦、之酸楚,不是更甚平常了么?其婉而多致,清新活脱,可于感情的跌宕与蕴藉中见之。
-
风筝吟秋空,不肖指爪声。高人灵府间,律吕伴咸英。昔年与兄游,文似马长卿。今来寄新诗,乃类陶渊明。磨砻老益智,吟咏闲弥精。岂非山水乡,荡漾神机清。渚烟蕙兰动,溪雨虹蜺生。冯君虚上舍,待余乘兴行。
-
【原题】:同谢水部陈山人游虎丘王进士赠华荡酒与高家惠泉伯仲也
-
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
-
烛泪夜粘桃叶袖,酒痕春污石榴裙。莫辞辛苦供欢宴,老后思量悔煞君。
-
王守仁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堕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
-
合伙的大不一致,事业就要搞得糟糕;虽然自始至终担心着急,还是一点儿进展也没有。 一天。梭子鱼、虾和天鹅, 出去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 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它们用足狠劲,身上青筋根根暴露;
-
(德)格林兄弟 〔梗概〕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几个美丽的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美丽极了。太阳见过的东西可箅多了吧,但每当见到她时,太阳也要对她的美丽惊讶。她最喜欢的玩具是一个金球。 有一天,小公主在一口水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品赏析【注解】: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
-
秋露坠。滴尽楚兰红泪。往事旧欢何限意。思量如梦寐。人貌老于前岁。风月宛然无异。座有嘉宾尊有桂。莫辞终夕醉。
-
【原题】:嘉佑辛丑蒙召还京二月八日道过陆氏之门因观小栏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