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象棋·王守仁》原文与赏析
王守仁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 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 象若心头为人揪。
王守仁(1472—1528),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弘治进士,浙江余姚人,曾在家乡创办阳明书院,故世称阳明先生。踏上仕途后,前期曾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后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受重用,封爵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学术上,他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理学,对抗程朱学派,提出著名的“致良知”学说,主张重视内心修养。在教育上,他提出尊重少年儿童年龄特征和个性的论题。总的说,他以反教条、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中期以后,其学说被尊为“王学”,影响很大,并传布到日本等国。
这首诗传说是他少年时期写的。下棋可以锻炼智力,悟出某些哲理,使思维严密,而且可以培养意志、毅力与品格。王守仁少年时期迷恋下象棋,所谓“寝食皆废”。他母亲多次劝说无效,一怒之下,便将他的棋子倒进大河中。王守仁心若刀剜,捶胸顿足,便哭出了这首怪诗。
首联写他下棋时的快乐情态和棋子被丢后的痛苦心态。“象棋在手乐悠悠”,一个痴迷象棋的少年形象,稚态可掬,令人捧腹。“苦被严亲一旦丢”,这位少年丧魂落魄,痛苦万分,可是出于对母亲的挚爱,又不好说什么,有口难言,尴尬狼狈。“严亲”就是慈母。此联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乐”和“苦”相互比照,准确地表达了少年儿童的心理。以下三联具体写心爱的棋子的结局,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吐出他酷爱象棋的心声。“兵”儿、小“卒”落在河里,都救不得了,“将”军、元“帅”淹没在水里一齐完了。平日威风凛凛的战“马”随水流走了,工于心计的谋“士”们也难逃没顶之灾。“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尤其令人喷饭。诗人用了双关、拈连手法,“炮响”,既指“炮”声,又指母亲倒棋子的声音,对他来说,这轰然一响,无异天崩地塌;“象若心头被人揪”,接得合榫自然,这一倒,出于诗人意外,因为他母亲平日收棋子、藏棋子是常有的事,却没有想到她今天会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它们,所以心头一震,象被人揪痛。这个“象”字的用法是双关。这三联写得妙趣横生,充满童心稚气,读者可以想象,当他母亲倒棋子时,他一定哭哭咧咧跟在后面抢着拣拾,可是倒得干脆,他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棋子们落进水中或滚进河里,就好象他的心也滚进河里一样。另外,少年儿童心理不固定,就在这一刹那间,他又出于深情,顿生奇想,这些平日指挥若定、出谋划策、猛打猛冲、死不回头的将士相、车马炮、小兵小卒们,一齐完蛋了,它们从今而后便没有什么胜负可言了。所以在天真中又含有一定哲理。
这首诗联想丰富怪诞,幽默风趣隽永,有儿童诗的特色。妙在嵌字手法,将“将”“士”、“相”、“马”、“炮”、“兵”、“卒”巧妙地嵌在颔联、颈联、尾联的第一字位置上,而又一点不显得生硬。有人问,“车”怎么没有出现?或许因为“车”在古代总是跟在“马”后面的缘故吧!
-
(宋)陆游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 陆游一生遭际坎坷,抑郁不得志。他空怀报国之志,屡起屡贬,始终未能
-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
古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龚自珍居礼曹(1),
-
【3872】把人生过成喜欢的样子(毕淑敏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4 4万字,2018年3月第1版,39 8元)△共八辑:看见、疗愈、欢喜、愿景、悦纳、
-
君不见汉家三叶从代至,高皇旧臣多富贵。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馀议。苍生偃卧休征战,露台百金以为费。田舍老翁不出门,洛阳少年莫论事。
-
舒位抽帆子不安桅, 两桨霜花细细开。半夜横风吹不断, 青山飞过太湖来。舒位(1765—1
-
常爱夏阳县,往年曾再过。县中饶白鸟,郭外是黄河。地近行程少,家贫酒债多。知君新称意,好得奈春何。
-
城暗更筹急,楼高雨雪微。稍通绡幕霁,远带玉绳希门鹊晨光起,墙乌宿处飞。寒江流甚细,有意待人归。
-
陆游《初发夷陵》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②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③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④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⑤ 【注释】 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
-
系马乔木间,问人野寺门。柳侯披衣笑,见我颜色温。并坐石下堂,俯视大江奔。火云洗月露,绝壁上朝暾。自非晓相访,触热生病根。南方六七月,出入异中原。老少多暍死,汗逾水浆翻。俊才得之子,筋力不辞烦。指挥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