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江出西陵②,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⑤,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⑥,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⑧。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故城⑨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⑩,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11)!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12)!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13),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14),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15)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16)。
(栾城集)
注释①黄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黄冈县志·古迹:“快哉亭,在城南”。
②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巴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巴东县与宜昌县之间。③沅湘——沅江、湘江,在今湖南境内,北流注入洞庭湖,汇入长江。④汉沔(mian)——即汉水,源出陕西宁羌,流经沔县,称沔水,至汉中,称汉水,再东流至武汉人长江。⑤赤壁——此指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长江岸边,并非三国时周瑜破曹兵的赤壁。⑥清河——今河北省县名。张梦得,宋代清河人,元丰六年被贬黄州。⑦齐安——古代郡名,即黄州。⑧风云开阖(he)——指风云变化。阖,同“合”。⑨故城——指孙权的故都。苏轼次韵乐著作野步诗自注:“黄州对岸武昌有孙权故宫。”⑩昔楚囊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等句——此数句见宋玉风赋。“快哉”一词源出于此。⑾风何与焉句——与风有什么相干?与,参与。⑿不以物伤性句——不因外物(环境遭遇)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心性。⒀窃会(kuai)计之余功句——窃,利用。会计,掌管赋税钱粮等公务。余功,剩余的时间。⒁蓬户瓮(weng)牖(you)——指穷苦人的住处。⒂西山——指樊山,在鄂城县西三里。⒃赵郡——今河北省赵县。苏辙祖籍赵郡栾城。
赏析这篇文章旨在通过记叙江山壮观秀美的景物,反映冲淡超然的胸怀和情操,抒发不遇处境下的士节和浩气。
文章开始并未从亭子本身入手,而是临江而望,从长江水势逐渐涨大说起,顺着长江的流势,由远及近,直奔快哉亭下,构成了一幅“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伟图画。这一节描述长江的文字并不长,但是写江水三变,层次清楚。江水刚出西陵峡,因“始得平地”,用“奔放肆大”四字来形容,写出了江水开始浩大的形势;同沅湘汉沔合流之后,则用“其势益张”,以显水势更为开阔;最后到了赤壁(黄州赤壁山)之下,就“波流浸灌”,越发汹涌浩荡,“与海相若”了。简洁的文字,勾勒出大江上下的壮观景象,这就把筑亭“以览观江流之胜”,从而令人“快哉”的缘由,作了交代。这样,从大江叙起,也就为全文观胜和“快哉”主题的展开,积蓄了充沛的文气。
快哉亭所在之地,不但江山如画,风光奇异,而且古往今来,人文荟萃。在长江之边,旧城之旁,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等历史人物曾在此雄姿英发,斗智争胜。作者由观赏江山形胜之快,进一步引出对历史的回忆,对前辈英雄豪杰的追摹,因而又令人产生一种怀古之快。
此情此景,作者不由从怀古而追想上溯遥远的战国时代,作者通过楚襄王披襟当风的故事,点明“快哉”二字的来历,并且委婉批驳了风分雌雄的曲说,明确指出风无变异,而是由于人的境遇不同,对风产生快与不快的两种感受,那么,遇或不遇应是快否的原因,但这显然不能成为张梦得不遇而“快哉”的原因,所以作者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作者写到这里,发出了一段人生的感慨,既巧妙地肯定和赞赏了亭子的主人,又进一步发挥了苏轼取名“快哉”的深意,从而形成了全文议论的中心:“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人生在世,如果总是斤斤于怀,那么无论怎样,他都不会愉快;假使他内心坦然,不以外物萦心,那么无论境遇如何,他都不会不愉快。作者所称道的超然物外,不以得失荣辱为怀的旷达乐观的人生观,鲜明地体现了苏轼和张梦得“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思想,这也就是他们“无所不快”,从而胜过一般的“骚人思士”的“过人”之处。文章写到这里,所谓的山水之快,并不仅在于对山水和花草的留连,而是登高望远,达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从而进入超然物外,忘忧驱愁的“快哉”境界。
综观全文,作者从写景入手,由景及亭,由亭及人,层层深入,开合自如。达到了由景知亭,由亭知人的写作目的。所以,文章虽题为“记”,但是,写景抒情,叙议间发,运笔雄健有力。全文通篇围绕“快”字发挥,“快”字在文章中贯串始终,紧扣“快哉亭”来展开,使得文气充沛晓畅,行云流水,而又结构严谨,毫无芜漫之感。
-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作者】:李白【年代】: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赏析】: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
-
淅淅风生砌,团团日隐墙。遥空秋雁灭,半岭暮云长。病叶多先坠,寒花只暂香。巴城添泪眼,今夜复清光。 作品赏析【鹤注】《唐志》:阆州、绵州,皆为巴西郡。公广德元年曾至两郡,但至绵乃是春晚,至阆乃是秋晚
-
从诗的题目和诗的首联可以看出,李白是从南京市内一直将赵炎送到长芦渡口的。但从地理上看两地相距还是很远的,可见李白殷殷之意、依依之情。同时也说明长芦渡口在当时是沟通长江南北和长江航道上的一个重要的渡口。 从第二联开始,李白连用三个典故
-
清风终日自开帘,凉月今宵肯挂檐。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
-
密竹行已远,子规啼更深。绿池芳草气,闲斋春树阴。晴蝶飘兰径,游蜂绕花心。不遇君携手,谁复此幽寻。
-
谷子长在村庄的坡地上,可它却像我的影子,不管走到哪儿,它都在我的身后站着。站在我身后的谷子,有时离我很近,近到我恍惚自己的身体
-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作品赏析【注释】: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思骨肉,念朋友,怀家乡,忆旧游,往往形于梦寐。这么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
-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清凉山上望下去,见有不少的人,顺山下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我们《解放日报》的同志,早得了消息,见博古、定一同志相约下山,便也纷纷跟了下来,加入向东的人群,一同走向飞机场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百官畏君,群吏畏长吏,百姓畏上,君子畏公议,小人畏刑,子弟畏父兄,卑幼畏家长。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
【名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百官畏君,群吏畏长吏,百姓畏上,君子畏公议,小人畏刑,子弟畏父兄,卑幼畏家长。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
-
青骢马肥金鞍光,龙脑如缕罗衫香。美人狭坐飞琼觞,贫人唤云天上郎。别起高楼临碧筱,丝曳红鳞出深沼。有时半醉百花前,背把金丸落飞鸟。自说生来未为客,一身美妾过三百。岂知斸地种田家,官税频催没人织。长金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