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
【注释】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致螫(shì):用毒刺刺人。
骐骥:骏马。
跼躅(júzhú):徘徊不前。
驽(nú)马:劣马。
安步:慢步前进。
孟贲(bēn):古代有名的勇士。
瘖:嗓子哑,不能出声。
【赏析】
韩信封为齐王之际,正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关键时刻。齐人蒯通审视天下形势,知道天下的权柄就掌握在韩信手中。他助汉,汉就胜;助楚,楚就胜。因此,蒯通建议韩信自树旗帜,对楚汉双方都利用,而使楚汉双方都保存他,以此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参与到三分天下、逐鹿中原的角逐中去。然后顺民意,出奇兵,钳制项、刘的后方,制止楚汉之间的争斗杀伐,避免战祸连连,再以齐地为中心,分封诸侯,天下便会将功德归之于齐而相邀来朝拜了。
然而,韩信因为受汉王厚爱,不肯背弃汉王,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蒯通知道韩信轻信刘邦,认为汉王不会危害他。于是首先举出越国大夫文种和范蠡的例子,证明汉王一旦事业成功,难免不会“野兽已尽而猎狗烹”。 文种、范蠡辅助勾践兴国灭吴,成就霸业,有不世之功,其结局却是可悲的:文种被勾践赐死,而范蠡逃匿隐居才躲过一劫。其次,韩信功高盖主:俘虏魏王,生擒夏说,诛杀成安君,侵略赵国,胁迫燕国,平定齐国,南边大败楚军20万,东面杀了龙且,这些盖世奇功,独一无二。其勇气胆略,足以震撼主子,而功绩之大,已经无赏可赏了。这样的人,归楚,楚人不相信你;归汉,汉人震动恐惧,所以自身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蒯通再次劝说韩信道: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意思是:老虎虽然凶猛,如果犹豫不决,就不如马蜂、蝎子敢于螫人;千里马虽然跑得快,如果徘徊不前,就不如劣马漫步前行走得远;孟贲虽有勇力,如果心存狐疑,就不如平庸之人志在必得的行动;一个人虽有舜、禹那样的智慧,如果不说话,就不如聋子和哑子用手指挥。
蒯通认为:做事贵在行动。因为成功很难,失败却很容易;时机得到很难,失去却很容易。现在上天给予的不拿,其后必然反遭其罪;时机到了不行动,其后必然反遭其祸。他连用四个譬喻,劝告韩信,敦促他看清形势,尽快行动。他说:老虎如果犹豫不决,就不如马蜂、蝎子敢于螫人;千里马如果徘徊不前,就不如劣马走得远;勇士如果心存狐疑,就不如平庸之人行动果敢;聪明人如果不说话,就不如聋子和哑子用手比画有作用。
由于韩信始终相信自己功劳多,汉王不会夺去他的齐国领地,最终谢绝了蒯通的劝告。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不幸被蒯通言中。天下初定,韩信便被刘邦夺去齐王称号,贬为淮阴侯。不久又被吕后和萧何罗织罪名,设计骗入朝中,斩杀于长乐钟室,成为一个令人叹惜的悲剧式的英雄人物。
-
[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首诗作于
-
【原题】:隆兴改元初余为永嘉监仓时登忠义堂睹颜鲁公像知其裔家是邦今阅一纪沿檄莆中遇军事判官邵即其人也因请观常山平原二像并大历颢会昌嗣二诰为赋长句
-
[北周]王褒 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倾杯覆碗漼漼,垂手奋袖娑娑。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 《高句丽》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王褒此诗慨叹光阴流逝,表达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首句“萧萧易
-
沿涉经大湖,湖流多行泆。决晨趋北渚,逗浦已西日。所适虽淹旷,中流且闲逸。瑰诡良复多,感见乃非一。庐山直阳浒,孤石当阴术。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象类何交纠,形言岂深悉。且知皆自然,高下无相恤。
-
盘腿端坐在病床上的花白头发的干瘦老头,正在接受众人的劝说,好像是在劝他不要再骂人了,这样的场景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有许多次了。他,确实
-
《说岳全传》成功地塑造了岳飞这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可以说,《说岳全传》的思想艺术价值,就在于此。 小说采用七分实三分虚的方法,来刻划岳飞的性格。小说的大部分的艺术描写有史实的依据,但同时发挥了文学的想象
-
《系辞》是《周礼》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也是经学中的名篇之一。本文将从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四个方面来介绍《系辞》的特点和意义。
-
【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注释与译文]重重叠叠的青山可以遮住人们的视线,但终究阻挡不住奔腾的江水冲破险阻,滚滚向东流入大海。这两句词,暗指南宋统治者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也反映了作者
-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醉茶志怪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津门刊本《醉茶志怪》序书影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津门刊本《醉茶志怪》正文书影 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又名《奇奇怪怪》。四卷三百五十六则。题“津门李庆辰筱筠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