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十五从军征》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汉]民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本诗属于乐府诗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名紫骝马歌辞。
这首诗通过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封建社会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控诉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悲剧。
诗歌一开头用了“十五”与“八十”这两个数字,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当时的统治者对长期在边疆服役的士兵们的死活置若罔闻,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作品中的这老翁从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十五岁的孩子就被迫从军,直到八十岁高龄,才得以回家,说明他是足足在外过了六十五年戎马倥偬的生活,其中经受了多少生死搏斗,饱尝了多少颠沛之苦。但是当这个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保卫边境的老兵,在他晚年退役回到家中时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片家破人亡的惨景:昔日的家园已变成荒凉的坟场,狐兔离行,雉鸟飞掠,庭院、井台野草丛生,满目萧条,荒芜不堪。这是连年战争留下的罪恶残迹。他无依无靠,只好用野谷做饭、野菜做羹,但是饭做熟了却再也无人与自己同餐,于是出门东望,不禁涕泪沾衣。这位八十岁的老人虽然侥幸从战场上活过来了,而现在却要经受一种新的,然而是无法忍受的精神折磨。没有一线希望,得不到任何安慰。年迈无着,孑然独处,悲凉凄惨之状,跃然纸上。
这首诗在写法上采用了以个别代一般的手法,首先在人物形象上,这位老翁是千千万万个从军者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根据史籍记载,汉代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现象虽不多见,但也并非没有,尤其是到边塞屯垦戍边的军士,往往老死边域。在战祸绵延的时代,服役期漫长以至遥遥无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从军者戎守无期,滔滔不归,生还者往往十不及一。因此本诗刻画这样一个从军者的形象,就更有代表性,也更有利于主题的揭示与深化。其次在场景描写上也有典型性。诗歌没有直接评价战争或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而是通过老翁八十岁回家后的遭遇,选取了三个场景:第一,他与乡里人的问答;第二,他所见到的荒凉的家园;第三,羹饭做熟后东望垂泪的情景。这一个个特写镜头,鲜明、生动,使读者从这些具体描写中看到了主人公悲惨的一生。无形中使主题更加深化了。
-
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惟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
[清]顾图河善走须得途,邪径不可行,差博须得卢,不关人力成。达人期任运,世路夸趋营。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秋寒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秋天寒冷的诗句,描写秋天寒冷的诗词,写秋寒的七律或七绝古诗。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回答》 何其芳 一 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 轻一点吹呵,让我
-
王介甫答韶州张殿丞书 某启:伏蒙再赐书,示及先君韶州之政,为吏民称颂,至今不绝,
-
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订的比较简单的三条法令。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曰: 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
-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张孝祥)原文|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张孝祥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从潭州调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此词是到任后一次登城楼观塞
-
经务卷八经务卷八 【原文】 中流一壶,千金争挈。宁为铅刀,毋为楮叶。错节盘根,利器斯别。识时务者,呼为俊杰。集《经务》。 【
-
《菊花·惜秋华伤菊花红叶》咏菊花诗鉴赏 吴敬
-
《道非难知,亦非难行,患人无志耳.及其有志,又患无真实师友,反相眩惑,则为可惜耳.》什
《道非难知,亦非难行,患人无志耳。及其有志,又患无真实师友,反相眩惑,则为可惜耳。》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