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上湖南崔中丞》赏析解读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诗中的崔中丞,即崔瓘。崔瓘于大历四年 (769)七月至大历五年四月任湖南的军事行政长官。戎昱这段时间来到湖南,受到崔的器重,故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头,就连用两个比喻,一边是山上的青松,天上的云; 另一边是陌上的尘土,地下的泥,前喻崔中丞,后喻自己。如此高下悬殊,按常人的见解,当然是 “岂合得相亲”了。第三句继续写常人的见解,“举世尽嫌良马瘦”,在常人看来,既然瘦了,那就不会是良马吧,那嫌它也是应该的。不过,诗人写这几句倒不单是为了讽刺世俗,而是为了反跌出下一句: “唯君不弃卧龙贫” 。良马瘦,卧龙贫,对象还是同一个潦倒的对象,但对这对象的取舍则大不相同。一边是 “尽嫌”,一边是 “不弃”,而尽嫌的是 “举世”,不弃的则只是 “唯君”一人。这样,就在世人与崔中丞的强烈对照中,见出了崔的不同流俗的慧眼,赞颂了崔的识拔人才。而 “良马”、“卧龙” 的自喻,又见出了作者自站地步甚高,这就隐隐逗出了下半篇。“千金未必能移性” ,千金,重币也,对那既贫且瘦的诗人尤为重要; 然有更重于千金者,君子之本性不可移也。这也坐实了良马确实是良马。那什么是君子的本性,诗人在其中特别突出: “一诺从来许杀身。”君子重然诺,士为知己者死,这又细针密线挽回到崔中丞身上,同时也自然导出了最后两句: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释典论法界事理相融,喻之为双镜互摄,甲镜摄乙镜,乙镜复摄甲镜之摄乙镜。或许可借用来说明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诗正是让崔中丞与诗人自己双镜互照。写崔的“不弃卧龙贫”,既是写崔的慧眼,也暗示自己的才具;写自己“千金不移性”,既是写自己的人格,也暗写崔的真知。上半篇多写崔,实际已映出自己的身影; 下半篇多写己,又处处反映到崔身上。双镜分而又合,互相照映,互相补充,从而结构起一篇诗作。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宋词典故“章台路”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章台路”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章台路”来源于北宋赵蕃的《道意集》:“竭忠尽智理孤儿之路,若是章台上驰骋之行。”这里指的是忠臣高太尉杨业的后裔。章台是赵高拥立秦二世之事,遂被陈胜吴广所杀,后赵高苦心积虑,为报仇雪耻,设计陷害高太尉杨业。由此章台路被历史所沉积下来。 对于章台路的释义,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其指代忠义、正直之路,是忠臣脱离苦难走向幸福的象征。另一种观点则指章台路是指忠臣被陷害后的流亡之路,充满了困境和坎坷。 例句:“长日休寻几
-
【4197】打造儿童超级大脑:家庭中的儿童大脑启蒙课(大J著,中国妇女出版社,40万字,2019年3月第1版,59 8元)△18个部分:掌握大脑的设
-
(淮阴侯列传) 不论多么聪明的人在考虑事情的时候,也总难免会有疏漏之处。 (参考)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
-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① ,空山凝云颓不流 ② 。湘娥啼竹素女愁 ③ ,李凭中国弹箜篌 ④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⑤ ,芙蓉泣露香兰笑 ⑥ 。十二门前融冷光 ⑦ ,二十三丝动紫皇 ⑧ 。女
-
鸱鸮 作者: 戎耀文刘二龙 【本书体例】
-
昔者有明之世,山东有公子,富而好逸,不习于劳,闾里之近,非马不往。一日之京师,择良马、选健仆以从。执鞚 ① 而升,执鞚而下,执鞚而过险。马良仆健,日行二百里而后舍,浩浩乎其足乐哉!前途遇寇,失其马,又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选带拼音,内容包括辛弃疾的《破阵子》注拼音版,《古诗词大全600首》这本书的书名的拼音是什么,舟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醉(zuì)里(lǐ)挑灯(tiǎodēng)看(kàn)剑(jiàn),梦(mèng)回(huí)吹(chuī)角(jiǎo)连(li
-
张九龄请斩安禄山李太白醉挑杨玉环张九龄至今仍是岭南人的骄傲,当上宰相,可以说是岭南的破天荒,而且这哥们还会相术,一早料到了安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