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山东公子》意译和解说
——潜书·无助
【注释】
①鞚(kong):马笼头。②蹠(zhi)趼(jian):蹠,脚掌。趼,同“茧”。③河间:县名,属河北省。因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而得名。④京师:国都,指北京。
【意译】
从前,在明代的时候,山东有一个富家少爷,虽然有钱却喜欢享乐,不能吃苦,即使是乡里间往来,也是非乘马不去。有一天要到北京去,少爷挑选了好马和健壮的仆人跟随。他骑在马上,手执缰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越过险峻山道,好不快意。马又好仆又壮,一天走二百里路才歇夜,真是快活极了。哪里知道,再往前走,就碰上了强盗,好马被抢走了,壮仆也不见了,一个人哭天唤地,四处张望,也不见有救援之人。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起来前行,小腿肿了,脚掌起了老茧,从河间出发,走了十五天才算到达北京。那仆人和马匹,是到远方去的凭借,一旦半路丢失了它,脚不如人,力不如人,想进不能进,想退不能退, 左也没人帮忙, 右也没人帮忙, 到了这个时候, 难道就只有等死吗? 只有依靠自己才有出路。
【解说】
许多事情都是逼出来的。以车代步的人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会骑车以前,步行十里八里,并不觉得如何了不得,一旦骑惯了车,让你走一里路也会觉得太累。大凡人都有惰性,好逸而恶劳。如果条件优越, 不愁穿, 不愁吃,无牵无挂,无忧无虑,那么此公就很可能缺乏自谋生路的能力,故富家少爷不成器者比比皆是。山东公子平素安逸舒适,动则有仆代劳,行则有马代步,其不能劳作,不能远步, 自可想见。然而一旦失其马, 又失其仆, 四顾茫然,若不勉力前行, 必有丧命之虞,于是, 虽胫肿蹠趼,狼狈不堪, 也毕竟由河间走到了京师。可见一个“逼”字, 实在是疗治惰性的良药。而人若能克服惰性,则无所不能,所以对于许多缺乏理想,缺乏自觉精神导引的人来说,是需要“逼”一“逼”的,是需要依靠整个环境的力量来迫使他克服惰性,独立担负起生活的使命,这个道理,也许不仅值得溺爱独生子女的家长们想一想, 而且也值得更多的人想一想。
【相关名言】
在创业时期中必须靠自己打出一条生路来, 艰苦困难即此一条生路上之必经之途径,一旦相遇,除迎头搏击外无他法,若畏缩退避,即等于自绝其前进。
——邹韬奋
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
——赫胥黎
-
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入其国,观其治,兵用者强。奚以知民之见用者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
-
户调式是西晋的经济和财政制度。晋武帝颁行户调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均分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户调式共三项内容,即户调制、占田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户调制是西晋的税制:凡是
-
匠心 我的父亲字写得最好的时候,是个手艺人。刀比人家磨得好,磨刀石好似也比人家的更胜一筹。破篾、刮篾、织篾都是极端秀气的功夫。成天
-
杨万里船离洪泽岸头沙, 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 中流以北即天涯。刘岳张韩
-
第一首诗总的调子是抑郁的,但前四句并不沉闷,抑郁中有欢快,泪与笑俱,起伏多变。“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归心似箭,匆忙赶路,心里计算着到家的日子。为了表达归家的急迫心情,诗人注意了词语的选择,“行行”是重言,富有表达力,写出了诗人奔走
-
作者: 李贤臣
-
古文观止·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① 月日,愈再
-
泼墨仙人图 南宋·梁楷作 纸本水墨 纵四八·七厘米 横二七·七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是人物画高度发达的时代,题材更加广泛,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大体说来北宋到南宋前期,工笔、写实占主流地位;南宋
-
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化,给美文的概念也赋予了更多的开放自由的元素,好散文是美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缘浅情感美文希望大家喜欢。 缘起时,我们不懂得珍惜;缘尽时,我们才感叹失去得太快。我们抱怨着缘浅,却没有好好把握这份情缘。 相遇的时候,莫名地怦然心动,不由自主地悄悄关注对方的一言一行。鼓起勇气接近对方,却害怕对方心生厌恶,不敢流露出蛛丝马迹。小心翼翼地朝夕相处,只换来一个好朋友的身
-
【原题】:奉陪舅丈祠书彦平主簿兄游慧聚终日小饮上方待月再历妙峰诸胜处用前人韵得二诗是日尝微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