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日近长安远”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释义用法晋明帝幼时,坐其父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与日哪个远,回答日远,没听说人从日边来的。第二天会群臣时又问他,却回答日近,问他为什么改了,他说举目只看见日,看不见长安。后以此典指向往京都而不得至; 或表现不得皇帝召见赏识,功名事业无法实现; 或反其意用之。
用典形式
【长安日】 唐·岑参:“长安不可见,但见长安日。”宋 · 辛弃疾:“今宵池上蟠桃席,咫尺长安日。”
【长安远】 唐 ·温庭筠:“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园。”宋·张孝祥:“秩秩宾筵,玉谭春涨玻璃满,旆露风卷,可但长安远。”
【长安近】 唐·王维:“若道长安近,何为更不来?”清 ·赵翼:“空悬望眼长安近,欲返遗骸蜀道难。”
【知日近】 清·黄遵宪:“举首长安知日近,肯留河上再迁延。”
【长安不见】 唐·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宋·刘克庄:“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 长安不见,北望迢迢。”清 ·顾炎武:“我望长安犹不见,愁君何处访慈颜。”
【举头见月】 唐 ·张祜:“举头唯见月,何处是长安。”
【日近长安远】 宋·辛弃疾:“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出门望长安】 清·黄遵宪:“出门望长安,远在天尽头。”
【洛阳远如日】 南朝梁·费昶:“洛阳远如日,何由见宓妃。”
-
名言: 治国之有法, 犹治病之有方也, 变病则方亦变。 注释: 方: 指药方。 句意: 治理国家有法度, 就好像治病有药方一样, 病变了药方也要变国家的情况发展变化了, 治国的办法也要变。 出处: 清
-
原文 高宗王皇后性长厚 1 ,未尝曲事上下。母柳氏,外舅罔,见内人尚官 2 ,又不为礼。则天伺王后所不敬者,倾心结之。所得赏赐,悉以分布。罔诬王后与母求厌胜之术 3 。高宗遂有意废之。长孙无忌已下,切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苏轼 李太白,狂士也。又尝失节于永王璘,此岂济世之人哉? 而毕文简公以王佐期之,不亦过乎? 曰: 士固有大言而无实,虚名不适于用者,然不可以料天下之士; 士以气为主,方高力士用事,公卿大夫争事之,而太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高一古诗词必背苏教版,内容包括高一语文上学期必背的古诗文是苏教版,最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江苏省高一所有要背诵的古诗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长沙 采桑子.重阳 17.烛之武退秦师 18.*勾践灭吴(节选)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景公欲诛圉人(谏上·二五)》原文鉴赏
-
古文·复庵记 顾炎武旧中涓范君养民(1),以崇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奋发图强的描写,内容包括形容发愤图强的古诗,奋发图强的诗词,发奋图强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_郑燮《竹石》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__于谦《石灰吟》3、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
-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
词中有“牧马频来去”、“西风”及“青冢黄昏路”之语,青冢离龙泉关较近,因此可能创作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驾至五台山、龙泉关时。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