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其二)》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梁启超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号放翁)一生奔走呼号,为抗金复国竭尽心力。但在投降派主宰朝政的情况下,他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崇高抱负。这种由于黑暗现实的阻遏而产生的愤慨不平之情,连同他的忧国忧民情绪一起,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后人翻开陆放翁诗集,随处可见其中深惋动人的爱国诗章。梁启超处在晚清黑暗社会氛围之中,胸怀报国大志,对陆游的爱国诗篇发出由衷的赞赏,是很自然的。他以知人论世的慧眼,从陆游大量的诗作中找出其“不平则鸣”的创作背景,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指出陆游爱国之情溢于胸中,又胸有韬略,却受到压抑、排挤,不能用世。他精神极其苦闷,感情别无依托,全都倾注到诗歌创作之中了。这里,“胸中十万兵”是从陆游弋阳道中遇大雪诗化用而来。诗云:“夜听簌簌窗底鸣,恰似铁马相磨声。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宋张唐英宋名臣传·文正公传载:范仲淹镇延州时,西夏人不敢侵犯,互相警戒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由此可知,“胸中十万兵”,陆游是用以表示爱国之情激荡于胸,犹如十万甲兵腾跃。而其原意则指胸有兵法韬略。
诗的后两句具体点出陆游的“不平则鸣”之作,最感人的莫过于那些言及金人奴役汉人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往往倾洒热泪,同情沦陷地人民被蹂躏的疾苦。可是陆游这种满腔爱国爱民的热忱,在当时那个黑暗统治时代里,有谁同情他呢?梁启超在诗末自注云:“放翁集中胡尘等字凡数十见,盖南渡之音也。”南渡,即指金兵南侵之后,北宋灭亡,赵构渡江而南下,偏安江南一隅,也就是南宋时期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对陆游忧民爱国诗章的赞扬,也表达了对陆游处境的同情。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在明清时代并非多数文人所能理解。清沈德潜说诗晬语曾指出:“明代杨君谦,本朝杨芝田专录其叹老嗟卑之言。”有人还撇开爱国诗篇,专就陆游的咏梅诗作文章。所以姚莹曾感慨地说:“平生壮志无人识,却向梅花觅放翁”(论诗绝句)。可见,梁启超如此评赏陆游的诗作,又由诗而兼及诗人,倾注了自己的钦敬之情,这对于继续纠正诗歌批评中的偏颇,无疑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
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1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2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1.这句说,春天的消逝没有留下一点踪影。 2.唤取
-
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寒流带月澄如镜,夕吹和霜利似刀。樽酒未空欢未尽,舞腰歌袖莫辞劳。
-
《青鸾舞镜(镜里青鸾)》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罽宾国王买得一鸾,欲其鸣,不可致,饰金繁,飨珍馐,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夫人曰:‘尝闻鸾见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王从其言
-
《先秦散文·国语·叔向论忧德不忧贫》原文鉴赏
-
洪炉炽炭燎一毛,大鼎炊汤沃残雪。疾影随形不觉至,千钧引缕不知绝。未若同心言,一言和同解千结。
-
汉景帝后二年令二千石修职诏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
-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二句突兀而起,立一诗总纲。“倦”、“难”二字最耐咀嚼,伏下了贯穿始终的主脉。诗人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何以厌倦?因为风潮难于一一具说;亦即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看来这是说的此行观感,推而广之,
-
红粉佳人白玉杯。木兰船稳棹歌催。绿荷风里笑声来。细雨轻烟笼草树,斜桥曲水绕楼台。夕阳高处画屏开。
-
月射冷光新殿宇,风敲清韵古杉松。问师宝额因何立,笑指横溪有卧龙。
-
宋词典故·千钟禄 【出典】 《史记》卷四四《魏世家》:“李克曰:‘……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汉·刘向《说苑》卷二《臣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