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舟中作字》原文、注释和解析
宋·苏轼
将至曲江1,船上滩欹侧2,撑者百指3,篙声石声荦然4。四顾皆涛濑5,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6。
1曲江:县名。在今广东省韶关市郊,北江上游。2欹(qi)侧:倾斜。3百指:一百只手指,即十个人。4荦(luo)然:杂乱。5濑(lai):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6孰与:何如。
【析点】 公元1100年,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重大变化——徽宗赵佶继位后,政治斗争的天平又一次偏向元祐旧人。几近绝望的苏轼意外得到了北归的机会:朝廷准许他从海南岛回内地“任便居住”。这段文字记述的便是他越过南岭,北归途中的一次江上历险。
短文前半写滩险舟危以及舟子、船客的反应。着墨不多却极为警动。后半作者写自己处险不惊,舟中作字,与前半诸人形成鲜明的对照。究其原因,真如作者所言“吾更变亦多矣”。坡公早年因反对新法,卷入了长期的党争漩涡。从1079年的“乌台诗案”算起,东坡一贬再贬,黄州、惠州、儋州,越贬越远。三十多年的宦海风浪险恶无比,眼前自然界的波涛又算得了什么? 更何况东坡六十二岁贬海南时,已“无复生还之望”,早就做好了“死则葬海外”的思想准备。如今意外北归,并无因内迁复官而生的喜悦,只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自题金山画像)。既然“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又何不“作字不少衰”,一任波涛变灭呢? 短文反映了作者险逆中一贯抱定的随遇而安、豁达自持、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注入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坡翁的人格伟力,因此,读来异常感人
-
(清)何明礼 城郭生成造化镌①,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 山色今朝画巨然②。 烟火参差家百万③,波涛上下浪三千。 锣岩月峡谁传去④,要使前贤畏后贤。 【题解】 此诗歌咏重庆周围秀丽的江山和城
-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良田不难买,静士谁当亲。髯张既超然,老潜亦绝伦。李子冰玉姿,文行两清淳。归従三人游,便足了此身。公堤不改作,姥岭行开新。幽梦随子去,松花落衣巾。
-
吏散门阁掩,鸟鸣山郡中。远念长江别,俯觉座隅空。
-
我喜欢看画。 空闲的时候,坐在小矮凳上,把书本搁在大矮凳上,就可以看一阵画集了。 夏迦尔是俄国人吗、莫迪格里安尼是意大利人吗、杜浦菲是法国人吗、博蒂洛是哥伦比亚人吗,不要紧,他们的作品,对任何一个人来
-
《望帝春心托杜鹃》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唐·李商隐《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释义】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很有名的诗,上所录为诗中四句。这
-
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无心花里鸟,更与尽情啼。
-
国学名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出处和解释
【名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最高的是树立起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留下言论著作,这三点,人虽死了,也永不磨灭,这叫做不朽。
-
词中有“牧马频来去”、“西风”及“青冢黄昏路”之语,青冢离龙泉关较近,因此可能创作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驾至五台山、龙泉关时。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
-
(唐)宋昱 梵宇开金地①,香龛凿铁围。 影中群象动, 空里众灵飞②。 檐牖笼朱旭③,房廓挹翠微④。 瑞莲生佛步⑤,瑶树挂天衣⑥。 邀福功虽在, 兴王代久非⑦。 谁知云朔外⑧,更睹化胡归⑨。 【题解】
-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