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十七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以正治国①,以奇用兵②,以无事取天下③。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④,而民弥贫⑤;民多利器⑥,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⑦,奇物滋起⑧;法令滋彰⑨,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B10;我好静,而民自正B11;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12。”
〔注释〕 ①正:矫正。吴澄说:“正,正其不正。” ②奇:出奇、不正常。帛书本“奇”作“畸”。 ③无事:指无为、任其自然的意思。 ④忌讳:不许做、不许说,即禁令。楚辞·谬谏:“恐犯忌而干讳。”王逸注:“所畏为忌,所隐为讳。” ⑤弥:越、更加。 ⑥利器:器械。 ⑦伎:与“技”同,指技巧、智巧。 ⑧奇物:邪奇的事物。 ⑨彰:明白、明显。 ⑩自化:自然顺化。 ⑪自正:自然端正。 ⑫自朴:自然淳朴。
〔鉴赏〕 本章老子继续阐发他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均无法取天下,只能带来社会动乱,唯有以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才能取天下。
老子在本章的“无为而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以道治国”(王弼语)。为了说明“以道治国”,老子首先讲到社会上流行的“以正治国”。这“以正治国”,按吴澄说来是“正其不正”。“正其不正”说明社会确有“不正”、不好的地方需要“正”之。因为“正其不正”,也就必须以法制禁令“正其不正”。历史上的管仲、商鞅就是如此。然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其不正”之时,所定的“正”与“不正”都具有相对性,此处谓“正”,别处可能谓“不正”,所以当以法制禁令规定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哪些可说、哪些不可说时,这可做不可做、可说不可说就带有相对性,于是在这种禁忌下的民众必定手足无措,难以有所作为的,所以老子将此称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即使“正其不正”的“不正”是绝对要“正”的,这森严的法令能对不法之徒产生威慑震撼的效果;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社会败坏之际,不法之徒并没有因这森严的法令而少下去,反倒越发多起来。且法令还总有不完善处,使不法之徒有机可趁,所以老子感叹:“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同样,即使该“正”那些“不正”之处,但当“正其不正”时,也总有些不该“正”的也被“正”掉,所以老子在下一章强调要“方而不割”。
这社会一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地步,正说明这社会已烂开坏透。所以诸如原本可以便民利民的利器、技巧也会被用歪用邪,使之反而导致国家滋昏,奇物滋起,不利国家治理,故老子说:“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由此看来,这“以正治国”又何以能取(治理)天下?
而“以正治国”之所以不能取天下,按王弼看来是在于未能“崇本息末”,只是“立辟(法)以攻末”(老子·五十七章注)。唯有“以道治国”,即以“无为”的态度才能治天下。按老子自己说来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北宋吕惠卿解释说:“圣人无为而民自化则无忌讳之弊,上好静而民自正则无法令盗贼之害,上无事而民自富则无利器之滋昏,上无欲而民自朴则无技巧奇邪之尚矣”(引自魏源老子本义),这就是老子说的:“以无事取天下。”
当然,这种“以道治国”在实际社会中是难以实施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怎么上幼儿古诗词,内容包括幼儿园可以用什么方法教幼儿古诗,怎么上古诗课幼儿园小班孩子能很好地掌握,怎么用有趣的方法来让幼儿学习古诗。草活动目标:1.学习字词“草”“枯” “火”,并理解古诗内容。2.能根据古诗的节奏与韵律吟诵诗歌。3.根据诗中描写的景象,感受小草坚韧不
-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
-
曹雪芹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
-
王屋山人有古文,欲攀青桂弄氛氲。将携健笔干明主,莫向仙坛问白云。驰逐宁教争处让,是非偏忌众人分。交游话我凭君道,除却鲈鱼更不闻。
-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保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麍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作品赏析【注释】:骨肉且(一作尚)相保孤兽犹(一作且)不忍。况(一作矧)以奉君终。这是《感
-
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 专则隘,隘则睽,睽则穷,共则博,博则通,通则成 故君子修身治心,则与人共其道,兴事立业,则与人共其功,道隆功著,则与人共其名,志得欲从,则与人共其利 是以道无不明,功无不成,名无不荣,利无不长 小人则不然,专己之道,而不能从善服义以自广也,专己之功,而不能任贤与能以自大也,专己之名,而日恐人之胜之也,专己之利,而不欲人之有之也 ……此二者,君子、小人之大分也
-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出自哪里,什
交友类名言赏析《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贵人金多身复闲,争买书画不计钱。已将铁石充逸少,更补朱繇为道玄。烟薰屋漏装玉轴,鹿皮苍璧知谁贤。吴生画佛本神授,梦中化作飞空仙。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昔我长安见此画,叹息至宝空潸然。素丝断续
-
凌云翰赋白莲和宇舜臣韵怅波翻太液,谁留住,蕊珠仙。向水殿云廊,玉容花貌,几度争妍。
-
美国意象主义*诗人艾兹拉·庞德*关于意象主义诗歌理论的重要专著。戴维·洛奇编《20世纪批评》一书(1972年朗曼出版公司出版)收有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