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修身用典名句
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
——摆脱贫困·从政杂谈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专擅则狭隘,狭隘则离散,离散则困窘;协力则广博,广博则通畅,通畅则能成功。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具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视野,就是要求超越一己得失的狭隘。一味固执己见,就会壅蔽言路;一味以功臣自居,难免自我孤立;老担心别人超过自己,自然貌合神离。在追求个人名利的尽头,必然是短期政绩取代长远谋划,急功近利取代团结协作。看看一些地方,锣鼓喧天的剪彩,却换来了杂草丛生的烂尾楼,短期政绩冲动异化为“一个人的战斗”,孤家寡人、光杆司令势必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再看看新华社报道过的北方某县,十几任县委书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任接着一任干,正是齐心协力才创造出让沙漠戈壁再现满目葱茏的人间奇迹。一个人的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发挥得如何则看度量;对领导干部而言,为人梯也好,为铺路石也好,挣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收获的将是造福一方的发展业绩。
■原典
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专则隘,隘则睽,睽则穷;共则博,博则通,通则成。故君子修身治心,则与人共其道;兴事立业,则与人共其功;道隆功著,则与人共其名;志得欲从,则与人共其利。是以道无不明,功无不成,名无不荣,利无不长。小人则不然,专己之道,而不能从善服义以自广也;专己之功,而不能任贤与能以自大也;专己之名,而日恐人之胜之也;专己之利,而不欲人之有之也。……此二者,君子、小人之大分也。
——﹝北宋﹞司马光张共字大成序
■释义
“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语出北宋司马光的张共字大成序,是宋仁宗嘉元年(1056年)为越州张推官所作。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没有不是败于专擅而成于协力的。强调了建功立业之时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以及专擅狭隘的危害性。司马光认为,专擅就势必褊私狭隘,褊私狭隘就众叛亲离,众叛亲离就陷入困窘;反之,协力就汇聚众力,汇聚众力就畅通无阻,畅通无阻就可以成功。
为此,司马光进行了君子、小人之辨。他认为,君子总是乐与人“共其道”,进而“共其功”“共其名”“共其利”,这样,道义必然昌明,功业必然成就,名声必然荣显,利益必然久长。小人则不然,总是“专己之道”,进而“专己之功”“专己之名”“专己之利”,所以不免于道蔽、功废、名辱、利亡。
-
王闿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处只卧听。 空泠峡,即崆岭峡,为长江三峡最长的西陵峡的一部分,位于西陵峡之牛肝马肺峡东2.5公里,在湖北秭归县之庙河与黑岩子之间,全长2
-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
植物是有灵性的。当我在这个浪漫的暮春时节走进北京药用植物园,与那些四十年前曾朝夕相伴的花儿、草儿们猝然相对时,那些花草枝叶拂动,陡
-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
荷蓧旋江澳,衔杯饯霸陵。别前林鸟息,归处海烟凝。风土乡情接,云山客念凭。圣朝岩穴选,应待鹤书征。
-
邓牧《君道》 古之有天下者,以为大不得已 1 ,而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 2 。 生民之初,固无乐乎为君。不幸为天下所归 3 ,不可得拒者,天下有,求于我,我无求于天下也。子不闻至德之世乎 4
-
作者简介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人,明代著名散曲家。他是一位“
-
莫念醉乡迷酒杯,流年长怕少年催。西陵水阔鱼难到,南国路遥书未回。匹马计程愁日尽,一蝉何事引秋来?相如已定题桥志,江上无由梦钓台。
-
【原题】:和刘晋父寒食日从郡掾游花光相祠绝江访向园赏春韵三首
-
【生卒】:1850—1894【介绍】: 英国冒险小说家,新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代表作家。生于爱丁堡一土术工程师的家庭。1867年入爱丁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