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别周尚书二首(其一)庾信)原文、鉴赏和赏析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周尚书即周弘正。陈武帝天嘉三年自周南还。庾信已先有别周尚书弘正一首相赠,所以本诗题为重别周尚书。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以南,是出塞必经之地。这里比喻自己羁留长安,犹如在阳关之外。周陈通好之前,南北隔绝,凡是由南入北之人,正像走出万里关塞之外,没有一个能够回来。周弘正天嘉元年(560)来周,三年返陈,是最早打破这种隔绝状态的南方来使。所以这首小诗一开头便展现出一条空荡荡的阳关大道。虽是遥遥万里,却空旷无人,不见一个归客。这就将周弘正归去之前南北隔绝的政治形势高度抽象以后,又化为具象,使人感到周弘正的返陈,在当时真可算是旷代绝世的大事件了!
在如此空廓绝远的背景之下,却有几只来自黄河边的大雁,披着一身秋日的阳光,悠悠地向南方飞去。万里空旷处,无人却有雁,可见这雁儿飞去是多么的不易;诗人被羁束于西北长安一隅,有乡难回,这雁儿却能南飞,它飞得又是多么的令人艳羡;而这不受人世拘管的大雁,又反衬出南北人民失去交往自由是多么的痛苦!因此,这四句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诗中所展示的眼前景物,虽是简笔勾勒,却境界寥廓、涵意深邃。尤其是那高飞的大雁,既是对周弘正特殊身份的贴切比喻,又寄托着诗人的羡慕之情,而它在万里阳关大道的背景衬托下,又升华为自由的象征。诗境的高度提炼,使这首小诗的容量超出了诗人送别故人的本意,如果用它来形容历史上各个分裂时期的人们被阻隔的心理状态,也是完全适宜的。“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露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南宋诗人杨万里羡慕不为疆界所限的鸥鹭,不正与庾信羡慕大雁的心情相通吗?那么,谁能说杨万里在写作这首名诗的时候,没有想到过庾信的这首小诗呢?
-
开头两句“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苍凉沉郁,感慨遥深,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诗人登上崖门山,听到萧萧的风声,似乎又见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国家局势;看见两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现陆秀夫从容抱帝赴海的悲壮景象。南宋的这一幕在几百
-
作者: 申秀英高健
-
还子无苦颜,羁人寡欢趣。宛马东道来,西风常反顾。予也塞鄙人,谬习从章句。会值好文时,凌风偶鸾翥。天路岂不廓,翱翔非所慕。华岳云台边,翳翳绕松树。其下盘茯苓,其上栖白鹭。归与依吾乡,延年而保素。
-
阳关雪余秋雨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
-
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寂寞挑灯坐,沉吟蹋月行。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
-
【名句】农夫比粟,商贾比财,烈士 ① 比义。 【注释】①烈士:指有远大志向或重义轻生的人。 【释义】农民比谁的粟收成多,商人比谁更有钱,而烈士则比谁更富有正义。 【点评】不同类别的人追求的目标不同,评
-
从前,蝙蝠曾仗着自己的长相特点,混迹在百鸟和群兽之间, 占了不少便宜。 白天, 蝙蝠见鸟群捕了好多好吃的虫子,便把鼠耳朵一缩, 张开翅膀,一扇一扇地飞到鸟群中说:“伙伴们,我也有一对会飞的翅膀,是你们
-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去年送刘郎,醉语已惊众。如今各漂泊,笔砚谁能弄。我命不在天,羿彀未必中。作诗聊遣意,老大慵讥讽。夫子少年时,雄辩轻子贡。尔来再伤弓,戢翼念前痛。广陵三日饮,相对怳如梦。况逢贤主人,白酒泼春瓮。竹西已挥
-
汉代绝句日暮秋云阴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题解汉代刘向在《别录》一书中提及“隐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